原标题:创新升级全面落实目标任务兰州经济技术开发区高速转起来
中国共产党兰州市第十三次代表大会提出加快推进国家级开发区发展,“努力实现创新成果倍增、经济总量翻番、综合排名提升,切实增强国家级开发区对全市经济发展的带动能力”。省委常委、市委书记李荣灿在参加代表团分组讨论时提出:“经济区作为国家级开发区要自觉承担起振兴产业的重大任务,加快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培育发展新动能,当好经济发展的生力军、产业发展的主战场,为全市建设现代化中心城市做更大的贡献”。这为兰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发展进一步指明了方向,确立了目标任务。
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起来
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的加快推进经济区发展,“努力实现创新成果倍增、经济总量翻番、综合排名提升,切实增强对全市经济发展的带动能力”,是市委立足于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战略高度,认真贯彻“五大发展”理念,对经济区提出的新决策、新部署、新要求;是市委立足于全市经济发展的产业布局与产业水平、园区布局与作用发挥的实际,对经济区提出的新方向、新重点;是市委立足于经济区实际,为经济区发展提出的新目标、新任务。
加快推进经济区发展,“努力实现创新成果倍增、经济总量翻番、综合排名提升,切实增强对全市经济发展的带动能力”,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经济区全部工作的着力重点,也是各项建设的行动指南。对经济区进一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实现转型升级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经济区一定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按照市委确立的战略部署,扎实推进科技创新、经济转型发展,不断提升在西部和全国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中的综合排名位次,不断增强辐射带动能力。
牢固树立加快发展的目标任务
根据省、市发展战略部署和市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结合经济区《“十三五”发展规划纲要》确定的目标任务,立足发展基础,着力加快培育产业主体的创新能力,打造创新平台和管理模式,拓展科技成果转化的渠道和领域,提升科技创新的质量水平;着力加快生物医药、先进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环保产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壮大,促进现代物流、总部经济、航空航天、有色冶金等传统产业的改造提升,引导产业集聚和产业升级,积极培育一批竞争力强、支持体系健全的特色主导产业集群,提高开发开放的层次和水平。按照省委、省政府对开发区的发展定位,通过几年努力,全力打造“承接产业转移的集中区、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集群的集聚区、创新发展的先导区和实施区域发展战略的重要支撑区”,为兰州经济社会转型跨越发展做出新的贡献,为全市决胜全面小康、建设现代化中心城市提供有力支撑。
贯彻落实目标任务的主要举措
紧盯《兰白试验区发展规划》,以培育高新技术企业、转化重大成果、开发新产品、引进及培育创新创业团队、建设创新平台、科技创新投入等“六个一百”工程为重点,培育壮大创新主体,促进产学研结合,建立健全科技服务机制,建立起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区域创新体系。到2020年,全社会研发投入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2.6%,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18.3%,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11.4%,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50家,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25件,实现创新成果倍增。
全力推进兰白科技试验区建设实现创新成果倍增
培育壮大创新主体。充分发挥企业、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两大创新主体作用,推进企业与院校院所在科技创新上的有机结合,不断探索产学研合作新模式,提高创新能力和水平。力争每年培育高新技术企业5个以上,研发新产品、新技术8个以上。到2020年,培育企业各类研发机构达到50个以上。建立经济区科研成果库。对校企、院(所)企双方已确定的科研创新项目,进入中试的,给予一定的资金补助。以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骨干企业为抓手,力争每年培育2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骨干企业,到2020年达到10家以上。支持创客发展,每年开展3次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举办主题论坛、创客大赛等系列活动。以西部药谷产业园为依托,力争到2020年,合作建立4个大学生实训基地和2个医药研究中心。深化与兰州交通大学、兰州职业技术学院、甘肃农业大学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方面的合作,到2020年,合作共建10个以上孵化器、众创空间,各类实训基地达到20个。
促进产学研结合。以交大科技园为苗圃和孵化器,经济区科技孵化中心为加速器,在经济区机场北高新园区形成产业化模式。加快兰州职业技术学院实训中心和兰州交通大学科技园创新创业综合体项目建设,力争到2020年孵化面积达到10万平方米以上,入孵企业达到300家。依托经济区自建共建的3个孵化器,搭建创业者和投资者之间的合作交流平台。针对大学师生协同创新创业、大学生和社会成员自主创新创业,每季度举办1次科技创新政策培训班、每半年开展1次成果评审评比,每年开展1次院士专家进企业,不断提高入孵企业和创业团队科技创新质量。
建立健全科技服务机制。每年开展2次银行、投资机构与企业对接会,多元化帮助企业解决融资难题。编制经济区大专院校科研院所成果名录,每年开展1次科技成果展,推广企业与院校院所新产品、新发明、新专利、新技术创新成果。利用兰洽会、科博会等大型活动,围绕经济区主导产业开展1至2场高端论坛。出台经济区《鼓励科技创新发展若干措施》等相关政策,每年安排600万元,对国家、省级重点实验室、高新技术企业认证、成果转化、新产品、创新团队等分别给予5万至50万元奖励,对新上市主板、创业板(新三板)的企业分别给予100万、50万元奖励。安排100万元用于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取得优异成绩的个人(团体)奖励。
围绕区域发展战略、兰州市四版总体规划和兰州建设山水城市、宜居城市、活力城市的大背景,通过优化产业布局、加快产业发展、强化招商引资、强化项目建设,到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430亿元,固定资产投资达到522亿元,努力实现经济增长速度高于全省、全市和省内国家级、省级开发区的平均水平,各项经济技术和资源环境指标均优于全省、全市平均水平,确保在全市经济总量比重提升3个百分点以上,力争提升4个百分点,实现经济总量翻番。
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实现经济总量翻番
优化产业布局。注重优化园区布局,加快产业集聚、集约、集群发展。机场北高新园区,重点发展生物医药和电子信息产业,加快建设兰州西部药谷产业园。安宁园区,大力发展连锁业、总部经济、服务外包、中介服务、电子商务等新型服务业,加快建设兰州城市副中心。西固园区,重点发展现代物流、现代商贸、出口加工三大主导产业,形成具有空铁联运、公铁联运、铁海联运等多种联运方式的国际综合内陆港,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成甘肃(兰州)国际陆港。红古园区,重点发展有色冶金、环保产业,建设标准化回收站(点)网点200个。皋兰园区,重点发展现代物流、冷链物流、绿色物流发展产业,加快建设九合新型工业物流园建设。在各园区形成各具特色、错位发展、优势互补、多元支撑的产业发展格局,打造现代物流、先进装备制造、科教文化、航空航天、有色冶金、国家“城市矿产”、轻工食品、总部经济和商贸服务等10个产业集群,发挥产业集聚效应。
加快产业发展。加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力度,加快融入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改造提升传统特色产业,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十三五”期间,生物医药产业年均增速18%、现代物流产业年均增速20%、有色冶金产业年均增速7%、航空航天产业年均增速7%、环保产业年均增速10%、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年均增速8%、文化旅游产业年均增速8%、总部经济产业年均增速8%、电子信息产业年均增速10%。
强化招商引资。抢抓“一带一路”战略机遇,树立市场化、企业化招商引资理念,通过实施产业链招商、精准招商、以园招商、以商招商、节会招商、借力招商、联合招商、成果招商、协作招商、第三方招商、网络招商等11个招商引资模式提高招商引资质量。着力引进一批产业关联度大、科技含量高、辐射带动力强、对产业转型升级推动明显的大项目和位居产业核心地位的龙头项目。出台《招商引资奖惩办法》,设立招商引资专项奖励资金。力争“十三五”期间签约项目和引入落地资金比“十二五”期间翻一番以上。
强化项目建设。在“3341”和“十三五”规划重大项目库中筛选一批科技含量高的重大项目,分产业、分园区、分层次,作为推进科技创新工作的重点项目,力争重点项目数量超过300个,其中科技创新项目超过200个以上。对已入库项目逐个进行梳理,对投资进展缓慢的项目开展周衔接与督查工作。实行重大项目领导包抓制度,建立健全招商引资重点项目和省、市重大项目跟踪督查机制,对省、市重点工程和招商引资签约项目实行全程帮办服务,对符合条件的重点工程和重大项目要联合相关职能部门开通“绿色通道”,限时办结。同时,紧盯国家产业政策导向,围绕专业基金投资、中央预算内资金、基础设施建设、外经贸发展专项资金等重点,认真凝炼储备项目,积极向上对接沟通,及时筛选、上报符合要求的项目,努力争取到国家、省、市项目扶持资金。
针对经济区在全国综合考核排名中的弱项,管理体制机制不活、基础设施不完善、融资渠道狭窄、生态环保欠账多等不足,坚持以问题为导向,深化体制机制创新,强化行政效能提升,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强化生态环保,强化土地集约利用,强化对外交流合作,补齐发展短板,实现经济区“争先进位”的目标,确保在全省35个省级以上开发区排名中保持前列,实现在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排名中每年提升一位,实现综合排名提升。
补齐发展短板实现综合排名提升
深化体制机制创新。推进管理体制改革,2017年起全面实行“小管委会、大园区”管理体制。坚持“权随责走、费随事转、人随事调”,有重点、分批次向二级园区下放行政审批和管理权限,实现园区事务园区办结。将管委会70%以上工作人员下沉到二级园区,加强二级园区建设和产业发展,激发园区活力,夯实发展基础和支撑。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鼓励城投公司股权多元化,吸纳企业、社会资本等入股,提高经济区投融资平台的市场化运作经营能力。依托2.5亿元“兰州生物医药创业投资基金”,充分吸纳社会资本,投向园区和园区内企业。鼓励BOT、TOT、PPP等融资模式,为园区道路、污水处理、集中供热、服务平台以及标准化厂房、仓储设施等项目优化投资结构,破解资金短缺短板。力争每年有2个以上的PPP项目开展前期工作,进入实质性建设阶段。鼓励符合条件的企业股东或有限合伙人发行企业债券。
强化行政效能提升。探索推广上海自贸区可复制改革试点经验,重新梳理审批事项和公共服务事项,将各园区审批事项全部纳入一站式政务服务大厅集中办理,或在各园区设立分中心。在二级园区优化企业登记审批流程,实现企业注册“一表申报、一口受理、一窗发证”和“五证合一”。加强与市大数据局等部门沟通协作,依托经济区门户网站、今日头条公众号、市长留言信箱、舆情信息、三维数字社会服务管理系统等平台,建立信息共享机制。着力完善政务服务中心信息化平台建设,2017年上半年建成经济区在线审批和中小企业信息服务平台。
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未来五年,重点打通机场北高新园区经十四路、经十五路、经十五支路三条断头路,建设经二十七路;打通安宁园区建安路、S583号路、S595号、S573号路等断头路,建设T530号、T511号、S556号路;推进西固园区甘肃(兰州)国际陆港骨干路网建设,与“大兰州”外环路网相连通;建设红古园区S920号路、S924号路、S907号路和S915号路,提升改造109国道;建设皋兰园区T1012号路、T1018号路、T1001号路、T1007号路、T1061号路和T1057号路。启动建设沙井驿污水处理厂、安宁第1号、2号热源厂;加快红古园区垃圾填埋场、污水处理厂和平安水厂改造;推进皋兰园区污水全收集工程进度。
强化生态环保。全面开展和落实经济区增容扩区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对兰州西部药谷、红古园区国家“城市矿产”示范基地、西固园区甘肃(兰州)国际陆港项目实行同步规划,建设污水、垃圾集中处理、危险废物综合利用等污染治理设施。严格项目的规划环评,认真做好建设项目环境保护审批把关工作。结合五个二级园区发展定位、主导产业、环境敏感区域特征与生态承载能力、国家清洁生产及环境保护等相关要求,明确各二级园区环境准入门槛,对生产行业、主要经营产品、生产工艺、清洁生产、污染源控制等方面提出具体要求,科学指导经济区招商引资工作,有效支撑可持续发展。
强化土地集约利用。针对经济区“一区五园”165.32平方公里规划范围内符合“三规”和主体功能区的建设用地面积仅55.95平方公里,扣除已建成区占地外,可供开发利用的建设用地不足35平方公里的现状,未来五年,经济区将严控工业用地规模,按照各类功能园区分别确定工业项目用地建筑容积率、绿地率、建筑系数等控制指标,严把入口关,提高土地利用率。并建立土地储备制度,工业用地全部实行“招拍挂”方式有偿使用。加大土地资源整合力度,对土地利用率低的企事业单位,根据行业性质重新调整其用地,在经过整合后的空闲土地布设新的用地项目,做到地尽其用。依据土地政策法规,对认定的闲置土地,拟定闲置土地处置方案,依法处置闲置土地。
强化对外交流合作。抢抓国家实施“一带一路”战略和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重大机遇,在构筑向西开放平台上先行一步。加快“走出去”步伐,把甘肃(兰州)国际陆港打造成经济区向西开放的战略窗口,以现代物流业带动现代商贸业和出口加工业,加快与兰州中川空港、兰州新区综合保税区一体联动,依托“兰州号”、“渝新欧”、“郑新欧”、“汉新欧”等国际货运班列,拓展中欧、中亚、南亚等3条国际班列贸易通道,积极开展对外贸易经济合作。加大“引进来”力度,大力推行“人才+项目”、“人才+产业”、“人才+课题”开发模式,重点依托经济区与北京科技大学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中医药防治糖尿病国家级国际联合研究中心、兰州大学基础医学院、甘肃农业大学创新创业学院、甘肃中医药大学药学院等5家科研院所建立的友好合作关系,在高层次人才引进、科技成果转化、联合科技攻关、科学技术咨询等方面进行全面交流合作,积极引进带着项目、技术的创新人才和创新团队,实现项目与人才的有机对接。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