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以后的济源赵姓后裔
据《中华赵姓简史》载,赵衰被晋文公封于原,赵之邑都原在晋阳(今山西太原),赵国建立后,又分封宗室于代,赵曾短暂定都于中牟,赵惠文王时封原君赵胜于武城(今属山东),赵未亡时赵姓有一支定居真定。这样,在赵国灭亡时,赵衰后裔已分布于以下地区:耿、原、晋阳、代、邯郸、武城、真定,在今山西、河北、河南、山东等地。赵国的疆域包括今陕西一部分,赵武灵王时开疆拓土,疆域扩充至河套地区,则赵亡前赵姓的活动范围还包括今陕西、内蒙古。
据天水赵姓家普载,秦始皇灭赵国当代王赵嘉向他投降后,便将赵衰的十九世孙、赵嘉之子赵公辅及其族人迁到了那片依旧荒凉野蛮、荆榛满地的秦国旧地--西戎。这样,一方面,显示了自己的大度,另一方面,有利于自己皇位的稳固。
从此以后,这支赵氏家族便世居天水(今甘肃通渭县西北。天水,汉时又称陇西,晋时称上邦,唐时称秦州)。
也许秦始皇做梦也没有想到,这里却成了赵氏家族重新振兴的风水宝地。
赵公辅带领着赵国旧邦的子民们来到这陌生的地方,开始了艰辛的起家之路。在他们周围多是心存狐疑,满面敌意的异族人。赵公辅知道,团结本族人,增强凝聚力,才能在这里扎根繁衍,然而更重要的是要与这些土著居民处理好关系。他告诫本族人,要用对待客人的礼仪对待当地人,做到亲切温和。中原的文化本身就是开放的、仁和的。赵氏家族很快就与这里的人和平共处,渐渐地他们的身上也濡染了西北的粗蛮剽悍之气,逐渐熟悉了外族的风俗、礼节、语言,比较善于处理和外族的关系。以后赵氏家族就是凭借着这种能力,建功立业,进入庙堂,重现赵氏的辉煌。对于当地人来说,赵公辅家族带来的中原文明,更有一种强大的吸引力。先进的生产技术、耕作工具在他们人看来都是一种神奇,从而对这些汉人们顶礼膜拜。赵公辅从此受到了西戎人民的拥戴,他死后,人们很怀念他,尊称为"赵王"。
从此以后,赵氏家族就在这里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后遂成为世所罕见的名门望族,其子孙也逐渐遍布全国各地,天水,亦由此成为天下之望。
南朝时,天水赵氏的一支迁居江南。一支在北魏时期迁居武川(内蒙古武川西)。
天水南安赵氏还有一支在北魏时迁居南郑(今陕西省汉中),后又自南郑徙居洛阳。五代时,刘龑在广州建立南汉政权,洛阳人赵光裔、赵光逢、赵光胤三兄弟因此而在南海安家。
有意思的是,洛阳赵姓的一支又于隋末北渡黄河迁往旺树沟(今济源市下冶镇王树沟村)。又回到了它的始祖赵衰当年苦心经营的地盘。
据《中华赵姓简史》,赵衰的十八世孙赵王迁被秦始皇流放到今湖北房县,他在房陵终日郁郁寡欢,数年后病逝于此。伴随赵王迁来此处的妃嫔、侍从、大臣及赵国宗室都安息于此。西汉时,赵王迁的后裔自房陵迁居涿郡蠡吾(在今河北博野县西南),形成涿郡赵氏。这支赵氏自汉以后默默无闻,直到唐代后期才有人出任官职,稍微有些名声。赵朓任唐朝的永清、文安、幽都县令,他的儿子赵珽累官至御史中丞。赵珽的儿子赵敬在后梁时任营、蓟、涿三州刺史。后梁被后唐所灭,赵敬殉难,他的儿子赵弘殷为躲避父祸,逃难到今洛阳郊外的夹马营,被乡绅杜爽招为赘婿,定居于此。赵弘殷少年时骁勇异常,擅长骑马、射箭,在后唐时作战有功,深得唐庄宗信赖,后汉时官封护圣军都指挥使。后周太祖郭威起兵推翻后汉,建立周朝(史称后周),赵弘殷又在郭威和周世宗手下效力,先后任铁骑第一军都指挥使,检校司徒,统率禁兵,封天水县男。公元960年,由赵弘殷的第二个儿赵匡胤建立宋朝。宋朝是赵姓的鼎盛阶段,在这时确立了它的大姓地位,而且在地域分布也是空前的广阔。由于宋朝皇室自称是涿郡赵广汉之后,涿郡赵氏的影响超过了天水赵氏,涿郡取代了天水的望族地位。
宋朝宗室分为三个支派,即太祖(赵匡胤)支派、太宗(赵光义)支派、魏王(赵廷美)支派。太祖支派分为燕王(赵德昭)支派和秦王(赵德芳)支派,燕王支派在北宋末年因外放做官而迁居安徽颍州、四川蜀州(今崇庆)、江苏泰州、镇江、福建福州、泉州、江西吉安、湖北江陵、广东南雄等地,秦王支派则迁居浙江绍兴、湖州、台州、明州、婺州,福建福州、泉州,江苏真州、太平州;而魏王则降调至房州(今湖北房县),其子孙为官而迁徙地区有河南开封、洛阳,山东沂州、济州,福建汀州,江苏昆山、溧城,浙江秀水等。靖康之耻之后,徽钦二宗被掳往五国城(今黑龙江松花江口), 太宗支派因此而在东北广大地区播迁繁衍。南宋初,康王赵构南迁杭州定都 ,则有赵姓移居江南,有的移居江苏常熟、有的移居江西上饶,南宋被灭,南宋宗室散逃至澎湖、潮阳等地,后在闽粤一带繁衍。
到此时,赵衰的后裔分布的省份已有大半个中国了。而南宋灭于1279年,距今又是730余年,赵衰后裔的发展就可想而知了。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