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民俗 > 民俗 > 正文

天水漆器的前世今生(天之水网)

文/张国栋

天水漆器的制作始于战国晚期,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天水气候温润,森林茂密,盛产优质生漆,适宜漆器生产。1973年在麦积区放马滩先秦墓葬中出土了漆器十一件,有盘、耳杯、樽、奁和锤等,五件尚存,余均朽坏。其中有一圆盘,“木胎,髹黑漆,无纹饰,仅盘内饰凸线一条”。另有三件耳杯,“椭圆形,敞口,双耳,平底,有光泽,无纹饰”,一件底部刻有“田贷”二字,这是天水发现的最早的漆器。近年张家川县也有类似发现。

秦汉时期是我国髹漆业的鼎盛期,全国出土漆器甚多,天水也多次发现汉代漆器,如1972年在麦积区赵崖村东汉墓发现大量黑地朱褐色云气纹漆棺残片,1973年在马跑泉汉墓内发现内黑外红云气纹漆器残片,1983年甘谷县新兴乡七甲村发现西汉墓内有朱地彩绘漆棺两具,1987年麦积区三阳川西山坪汉墓废址处发现朱地云气纹漆器残片,可惜皆残毁散亡,只有1986年发掘的放马滩汉代墓葬中出土了一件漆耳杯尚存,“双耳,平底,假圈足,木胎,髹红漆,口沿内一周用黑色双线组成纹饰,双耳表面绘波曲线加圆点图案”,八十年代偷盗古墓成风,传闻西和、清水、礼县一代均有类似发现,惜无缘目睹。

西汉时丝绸之路开通,以氧化铅入桐油的方法由西传入中土,用漆加熟桐油调配成色漆髹饰绘制的漆器更为华丽精美。1957年有专家在麦积山第43窟传为北魏乙弗氏“寂陵”的古“湫洞”内发现“疑漆屑小片”,原物极似油饰残片。

隋唐五代的漆器暂无直接资料。宋代漆器现存有1982年在麦积区甘泉村发掘出元丰年间墓葬中的漆碗及漆盒,虽残朽但器形可辨,内髹朱漆,外饰褐色漆。

元明时的漆器,以1972年漳县(现归定西)汪世显家族墓出土的漆器为代表,汪氏家族金、元、明几代均为显贵,元墓内出土圆形漆奁两件,其中一件为七字奁,髹黄色罩漆,无纹饰,明墓内发现木棺两具,“髹朱漆,并施泥金绘饰的花草飞禽等纹饰”,惜已腐朽不存。此墓还出土了一件剔红双龙牡丹纹平头案,但无法认定为天水制造,因汪氏家族曾在云南为官,专家确认那里曾生产此类漆器。天水民间散落有明代朱漆描金祖先影匣、拜帖匣和罩漆家具,大多毁于文革。

清代留存的楹联匾额和各种漆器较多,天水民俗博物馆及纪信祠等地现在均能看到。清代的天水漆器以罩漆油饰为主,尤以红油描金和堆漆贴银罩漆最具代表性。

天水雕漆产生于1916年,至今一百周年。

据“天水市雕漆工艺厂厂志”、“甘肃省轻工业志”、“天水市志"记载,1916年,即民国五年,渭川(天水)道署筹款九万银元,由商会出面在天水开设官办手工业作坊“甘肃省陇南第一工艺厂”,内设漆科,并从西安聘来汪基成、汪俊杰两位师傅,招收学徒,传授雕填退光漆器制作技艺,因为制作这种漆器需要用刀在漆地上雕刻花纹,再用色漆填平,后研磨抛光而成。这种漆器以文人书画装饰,表面平滑如镜,光可照人,与以前的罩漆油饰漆器大不相同,为了区别以往人们即称这种雕填漆器为“雕漆”,就这样,天水漆器有了一个行业外家喻户晓行业内也已接受的特殊称谓——“天水雕漆”。(其实雕漆是我国漆器的一个特有品种,又称剔红、剔彩、剔犀,与天水漆器毫无相干)。

天水雕漆自产生之日起,由于汪氏艺人能髹不能画,故请当地文人画稿,由于文人的偏好所引导,天水雕漆从此走上了一条与千里之外的扬州相似的文人画道路,几代文人参与,百年宗风不改。

天水雕漆图案以钟鼎款书、传统山水花鸟为主,并题诗落款,犹如书画作品。艺人们在雕刻时强调以刀代笔,意在刀先,要深刻理解画家用笔的顺逆、轻重、急徐,准确把握运刀之转折、勾挑,还用勾刀和钢针刻画细密的部分,力求以运刀表达画家的运笔意趣,达到形神兼备的目的。这种产品因漆色光润明亮、雕刻精美、格调高雅受到专家高度评价,称其在“国内独步一格”,又因画面被嵌入漆层不易磨损得到大家喜爱。解放前天水漆器生产作坊大小一二十家,都有这种工艺,受时局影响作坊时兴时衰,到四十年代末,基本都停产了。

1953年,中央下达有关抢救恢复手工艺品生产,争取出口创汇的指示,天水地、市领导调查了解雕漆生产历史后十分重视,立即采取多项措施,亲自出面逐一解决场地资金等问题,扶持郭氏弟兄等二十七人组成“天水市雕漆生产合作社”,恢复生产。1954年,习仲勋同志来社视察,对天水积极发展这一特色手工艺品生产给予充分肯定,并指示要向外地学习,提高技艺水平,争取打入国际市场,换取外汇,支援社会主义建设。合作社立即派人赴福州学习制漆和脱胎工艺。优质的天水生漆结合高超的福州制漆髹漆技艺,使天水艺人的水平突飞猛进,令同行刮目相看。1956年,天水首批脱胎漆器远销海外,开天水漆器出口之先河。1958年雕漆合作社过渡为国营“天水市雕漆工艺厂”,又派员赴扬州、北京学习牙雕、石刻和嵌螺钿技术,至此天水艺人已能熟练掌握彩绘、戗金、嵌银、胎花、印锦、石刻、牙雕、平螺钿等二十余种漆器装饰手法,但出口产品服从国家计划只以石刻镶嵌为主,其他品种较少。从此开始至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天水雕漆业历经风雨不断发展,承担着出口创汇的光荣任务,为社会主义建设贡献了力量。数十年来天水雕漆遍及国内,蜚声海外,飞天牌漆器也荣获国家级银杯、金杯奖,从中央到地方多位党政领导亲临视察,从国内到国外许多名人学者前来参观考察,众多新闻媒体也为此做了大量报道,独具地域特色的天水雕漆也成了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立体名片,使天水名扬海内外。

天水雕漆是一种集体劳动成果,例如石刻镶嵌产品,每件都要经过制胎、刮灰、嵌螺钿、髹漆、石刻、牙雕、镶嵌、描金、补景等几十道工序和数十人的集体劳动方能完成,其中技艺高超的艺人尤其受人尊敬,特别是能深刻了解大漆并能随心所欲熟练掌握各种髹漆技法的优秀漆工,可谓百里挑一,实难培养。面对精美的天水雕漆,或许有人记住了图案设计者,但具体参与制作的能工巧匠们却往往被人遗忘,如优秀艺人马俊穆、郭力学、郭笃学、白杰、郭汉杰、宋其宗、张永德、王玉娥、高志仁等等,他们也是天水雕漆的中坚柱石,可惜由于时代的变迁,能理解并追随继承他们技艺的年轻人实在太少了。

一群普通的天水民间艺人,凭借自身的聪明才智和诚实的劳动,在这块土地上继承先辈传统,默默坚守了一百年,用双手创造出享誉世界的天水雕漆,髹涂的是物质,磨砺的是意志,承载的是历史,传播的是文化,天水雕漆已成天水的一个文化符号,若说天水雕漆是天水人的骄傲实不为过。

漆器是一种商品,随市场而变化,供需平衡才能正常发展。进入新世纪,随着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及市场需求的多元化,同时新材料不断出现,树脂类涂料的某些性能甚至超过了大漆,国内漆器行业中一部分人即舍弃天然生漆和传统工艺,使用化学涂料、人造材料和传统工艺生产另一类产品,虽然叫漆器,却与我们这里所说的传统漆工艺大不相同,作为商品有市场需求无可厚非,可大力发展,作为漆工艺却对大众的认知产生了误导。另一部分人坚持使用大漆和传统工艺制作漆器,却因技术难度高、生产周期长且成本高昂而销路有限,古老的漆工艺一时难以适应新时代的需求,更为严峻的是后继乏人,现在全国漆器行业普遍陷入困难之中,天水亦不例外,复兴尚需时日。

天水雕漆制作技艺现在已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我市也为此作了大量工作,使其依法得到保护。只要大家共同努力,相信天水雕漆未来一定会重放异彩,再现辉煌。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