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9日,甘肃知名票证收藏家李治甲30多年收藏了近4万枚国内的早期票证,其中,红色票证、奇特票证、甘肃票证、副食品票证等部分罕见的藏品在兰州一经展出,便吸引众多民众观赏。 杨艳敏 摄
中新网兰州4月10日电 (徐雪 高莹)“金钱不是万能的,计划经济年代没有票证是万万不行的”。甘肃知名票证收藏家李治甲30多年收藏了近4万枚国内的早期票证,其中,红色票证、奇特票证、甘肃票证、副食品票证等部分罕见的藏品一经展出,便吸引众多民众观赏。
9日,在第六届中国(兰州)艺术品收藏博览会上,李治甲接受中新网记者专访时说,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物资供应非常紧缺,任何东西都需要票,自己在全国多个省份工作期间会时不时余下一两的饭票、粮票,由此有了收藏的兴趣。
“今年是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为了纪念这一段珍贵的历史,我将这期间的部分红色票证展出,有红军借谷票、红军米票等,都配有较为详细的介绍,希望红色的记忆与精神能够代代相传下去。”李治甲说。
一厘米布票、小孩剃头票等奇特票证让不少年轻人惊叹不已。“那时候供应的物质都是有限的,为了把有限的资源让老百姓都能享受到,所以有了各式各类的票,像这种标有特别小的计量单位的票证也反映出了当时物资的极其珍贵,老百姓就是在‘一厘一毫’间省吃俭用,靠勤劳智慧换来现在的好生活。”李治甲说,没有经历过的年轻人可能觉得很奇怪,很不可思议,但作为一个“过来人”就有一种情结在里面,能够由此回忆起以前的生活。
李治甲介绍,指甲粮票,和人的指甲盖大小相似因此得名。过去每家每户会发一个粮食和食用油定额本,简称粮本。“只要在买粮的时候剪掉相应的指甲粮票,心中就有数了。”
居民张智荣仔细看着一枚枚票证,时不时和同行的朋友聊聊过去的日子。“刚工作时,第一次发的28斤粮票至今还记得非常清楚,当时买了一些苞谷面。这些展览出的部分票证都与自己过去的生活息息相关,看着很亲切,自己也在收藏。”
第一次看到票证的“90后”李林玉忍不住拿出手机拍照,准备发给家里长辈看看。“之前听他们说起过那段‘凭票生活的日子’,但觉得离自己太远没有太多的印象,这回真正看到后觉得挺心酸的,可以联想到他们当时的生活,同时也更加珍惜现在的好时光。”(完)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