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城市 > 甘肃 > 正文

平凉静宁美丽乡村建设文化创意一瞥

原标题:——静宁美丽乡村建设文化创意一瞥

留住“老底子 ”焕发“新魅力”

通讯员 李娟淑

犁、桄、锄、铲、连枷、簸箕等古旧发黄的手工生产用具,纺车、推车、石磨、筛筛、箩箩、碌碡等传统生活用品……日前,当笔者走进静宁县八里镇关道岔村时,完全被眼前这些东西吸引住了。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关道岔村将这些民俗农耕生产用具作为核心内容并集中体现,将美丽乡村建设的个性化、风格化和对农耕民俗文化的传承保护有机统一起来,实现了古老民俗与当代生活共融,村落景观与人文内涵共生,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共鸣。变废为宝的文化创意

一路上,关道岔村美丽乡村建设的总设计者、静宁二建项目部经理姚宏利向笔者详细介绍了该村美丽乡村建设的创意。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该村休闲文化广场上的景观墙所用的材料居然是过去旧式民居上拆下来的青砖灰瓦。“我发现关道岔村很多人家都留有废弃的旧式砖瓦,于是决定就地取材,变废为宝,从各家各户收购来旧式瓦片并按照静宁传统的砌筑方式,摆出了60多种不同造型的文化墙。”姚宏利说。

“收集和保护即将消失的民俗实物,并融入现代建筑体中,其创意价值不可小觑。”民俗专家王知三告诉笔者,每一段的文化墙里面镶嵌着不同“民俗家当”,这些“民俗家当”正随着人们生活条件的改善和时代的发展而日渐消失,关道岔通过‘民俗陈列式’的砌筑,为该村留下了一大批印证历史变革的“活化石”。创意唤醒了文化自觉

“活了70多岁,我实在想不到这些‘破烂’能有这么大的价值。”村民王天户触摸着那些被重新整合的破陶罐、碎瓦片,显得有些不可思议。

随着美丽乡村建设的深入,村民们慢慢理解了工程的设计创意,这些文化创意唤醒了整个村庄淹没在时间长河里的深厚情感,打开了村民灵魂深处那些说不清、道不明的情怀。

今年28岁的马瑞峰,主动将家里闲置不用的磨子等农耕用具免费提供给工程队,被施工人员镶嵌在文化墙里面。看着陈列起来的自家石磨,马瑞峰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

而马瑞峰只是主动提供旧物件的村民之一。邻居王天恩老人说,修建之初,大部分人都不理解,认为咱农民就该好好过日子,门面修得花里胡哨有什么用。“可后来大家纷纷把一些老物件交给工程队,既能保护,也能留住乡愁。”

  文化美体现村落气质

关道岔村的入口处,有两棵迎客柳,一侧的墙体上镶嵌了大量关于古丝绸之路的人文图片。关道岔村原为古丝绸之路上的官道驿站,同时也是商贸必经地,设计方就是以丝路文化为支点,修建了歇马厅等场景。

沿着村道一直到文化广场,随处可见青砖灰瓦艺术造型墙展示出的60多种不同民间艺术壁画,上面镶嵌着大量的农耕用具、古陶器等。广场一侧的两层木制凉厅上,高高悬挂着红色的辣椒串,摆放着金黄色的大南瓜,和一边的麦垛造型在视觉色彩和建筑类别上,形成呼应,加上对面的果疏采摘体验园,正好映射出“民俗体验园”的名字。

在该村修建的11处主要景观上,除了体现民俗、农耕文化外,还以静宁悠久的人文历史源为依托,包含了陶器文化、根雕文化,以及丝路文化。“这样既保存了民间手工制品,也对静宁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保护和拯救。”姚宏利说。

文章来源:中国甘肃网-甘肃农民报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相关阅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