擀面皮是陕西岐山人日常生活中最普通的一种地方小吃。但近年来随着电子商务的普及和真空生产的发展,小小擀面皮已经成为岐山人创业的首选,并把生意做到了国外。
曾经的劳务输出大县,因为擀面皮畅销就业格局改变:许多外出打工者纷纷返乡创业,希望擀面皮能改变自己的生活。
每天至少8万份擀面皮通过快递发往各地
今年春节后,一个财富神话在岐山县疯狂传递:说是29岁的西安小伙赵宝砚,几年前在法国巴黎开了一家店面,专卖陕西小吃。其中岐山擀面皮一份售价7欧元,折合人民币60元。消息一度轰动整个岐山县。岐山县政府官方网站随后也确认这一消息的真实性。和赵宝砚有接触的当地干部告诉华商报记者,赵宝砚介绍,有挪威夫妇曾驱车几百公里来巴黎品尝擀面皮,吃完赞不绝口。
2014年国庆前夕,岐山县县长何宏年曾信心满满地称,岐山要把擀面皮销到国外。一年多过去了,这个努力成了现实。在西安从事岐山擀面皮经营的岐山人贺天华告诉华商报记者,如今全国许多地方售卖的擀面皮都是在岐山加工生产,通过物流运送到各地。各大城市门店的工作只有一样——打开包装搅拌、然后给顾客端上桌,“这样才能保证原汁原味”。
华商报记者近日在岐山县采访发现,曾经的民间小吃擀面皮,正在成为岐山的一个产业。伴随着岐山擀面皮走出陕西、走向世界,当地掀起了一股农民返乡创业的热潮。
岐山县供销社副主任、专门负责当地电商工作的赵立玉说,2015年岐山县电商营业收入为5750万元,其中擀面皮的销售收入占到约70%。县有关部门统计,2015年以来岐山擀面皮异常走俏。每天至少有8万份以上通过快递的形式,发往全国各地、甚至欧美国家。
第一个邮寄“真空擀面皮”的人
在岐山乃至宝鸡,第一个把擀面皮用真空生产的办法带出陕西的是80后小伙杨阳。
1987年出生的杨阳是宝鸡市陈仓区阳坪镇人。阳坪镇和岐山县接壤,擀面皮是杨阳再也熟悉不过的当地饮食小吃之一。杨阳告诉华商报记者,他搞电商卖擀面皮的想法源于一次偶然的尝试。2010年以前,杨阳和家人一直在广东做服装鞋帽生意。随着电子商务在内地的发展,服装生意空间越来越小,杨阳决定回陕西家乡寻找新机会。
大概是2011年,已经回到宝鸡的杨阳,接到一个老乡从广东打来的电话,说“特别想吃老家擀面皮”,最近如果来广东的话想办法给带几份。
两人关系特别要好,放下电话的杨阳开始琢磨如何满足老乡的心愿。正在苦思冥想时,隔壁的茶叶店的做法突然给他带来了启发。杨阳看到老板每次将茶叶装袋后,都要用机器抽掉里面的空气,他问为什么,对方说抽调空气的东西可以保证短期内不变质。杨阳问:面皮是否也可以这样包装?对方挠了挠头说:“理论上应该可以,但从来没人试过。”
当天下午,两人将杨阳从家里带来的擀面皮装进了茶叶袋,然后用真空机抽掉了里面的空气。和擀面皮一起被“真空”处理的,还有杨母亲自调拌的调料汁。然后邮寄给远在广东的朋友。
微博上叫卖擀面皮生意火爆
几天后,老乡在电话里对杨阳邮寄的“真空擀面皮”赞不绝口,说就是家乡的味道。”让再寄20份过来,周围的陕西人都想吃“。
杨阳突发奇想,将擀面皮可以邮购的信息发到了微博上,结果许多在外的陕西人都要求邮购品尝,最多一次给一个上海的陕西人邮寄了100份。
意识到这是一个商机的杨阳,第二天就花8000元买了一台真空机,然后郑重其事地和母亲谈起了“合作”——母亲在家负责擀面皮制作,自己通过微博等网络平台在朋友圈兜售。
期间网上也有朋友问杨阳,你这擀面皮有食品生产手续吗?杨阳反问对方:自己母亲在家里做的饭菜需要手续吗?双方哈哈一笑。
杨阳的真空包装擀面皮在朋友圈很火,一个月就赚回了真空机的投资。2013年初,这个80后小伙又投资了2万元扩大生产,随后他注册登记了个体户工商手续,以个体户的身份开始通过网络销售擀面皮。
成立了公司不愁销路愁生产能力
由于生意火爆,2014年他成立了有限责任公司,小作坊变成了现代化的生产线。结果当年的营业额轻松上了100万元。杨阳的食品公司主打陕西小吃,其中擀面皮是拳头产品,占到销售总额的80%。如今企业安排了150人左右的就业,其中生产车间就有120人。其余30人为网络电商销售团队。
杨阳说自己也没有想到,“擀面皮生意也能做到今天这个样子”,仅他的企业每天就有2万包擀面皮发往世界各地。最远的网购消费者为美国唐人街的华人,日本、马来西亚的订单也隔三差五接到不少。
在国内许多行业都发愁销路不畅的当下,杨阳说他如今最大的压力是生产能力跟不上,擀面皮供不应求。“最近正在和另外一个食品厂谈合作,我的目的是让岐山擀面皮成为真正的产业。”
擀面皮最早是嫔妃们的“特供”
在岐山县,正在通过擀面皮创业的还有34岁的王茂。“擀面皮这个小吃,还是我王家祖上发明的!擀面皮的鼻祖在我的家乡八亩沟,”3月9日,王茂对华商报记者说。
据岐山文史资料记载,岐山擀面皮最初源于康熙年间。当时岐山八亩沟人王同江在皇宫当御厨,他根据自己的经验,在烹饪实践中摸索制作出这道美食,深受皇后嫔妃们的喜爱。在京城仅作为御膳,秘不外传,故取名“御京粉”。
晚年的王同江,告老还乡收徒传艺,从此,这道宫廷小吃传入民间,成为如今家喻户晓的西府名吃。由于在手工制作过程中有一道擀制的工艺,故而人们更喜欢称御京粉为“擀面皮”。
王同江的后代王茂,大学是计算机专业,毕业后到青岛威海等地打工多年。多次创业尝试都未能成功,灰心丧气之际,王茂很不情愿地重操祖业在县城开了家面皮店。由于他们家的面皮打的是“岐山八亩沟擀面皮”招牌,生意竟出乎预料的红火。不仅当地和周边县城的人纷纷慕名来吃,县城许多饭店也找上门来批发擀面皮。
王茂的擀面皮生意如今正在从个体户向公司化转变。他的团队有8个人专门负责在车间生产制作,每天的产量约1600份,一半批发给当地饭店和自己的门店销售,另一半则用真空包装后,通过电子商务发往全国各地。
谈到八亩沟擀面皮之所以受欢迎的秘诀,王茂认为擀面皮以前作为民间小吃多以手工作坊形式制作为主。但手工作坊已经很难符合现代人对食品安全、卫生和口感的要求。他认为擀面皮之所以受欢迎,一个主要的原因是运用现代机械设备来实现对该小吃各工序的制作、消毒、包装,有完备的出口检验手续,从而成为安全卫生,方便食用和方便携带的新型快餐食品。如今的王茂在当地已算是创业成功,年销售额约30万元。
看到生意好快递员也辞职创业
1974年出生的河远村人史建军初中毕业后开过三轮车,跑过农产品长途贩运,卖过灶具、经营过蔬菜,但都未能长久。
2012年,史建军又开始跟着弟弟学卖服装。一年多网上卖服装的经历让史建军并没有赚到钱,但让他对电子商务模式有了了解和认识。在他的鼓励下,妻子史小丽学会了电子商务的操作模式。2015年“双十一”,岐山有人开网店“擀面皮卖出去两挂车”的消息传开,史建军决定也要加入擀面皮大军。
他随即找来制作擀面皮有经验的巨建国,两人一拍即合,妻子史小丽在家负责网络销售。史建军至今记得网店第一天开业后一单生意也没有。没有人订购,只好送给亲戚朋友们吃,有时候做得太多甚至只能狠心倒掉。就这样坚持了四个月,才接到订单,后来越来越顺,最大的单子要了1000份,最远的单子来自新疆、海南。
在史建军的影响下,本来在外地打工的侄子史永平也回到了岐山,也准备注册企业做擀面皮生意。而最让史建军没有想到的是,经常来他厂里收件的快递员王某,看到擀面皮生意这么好,春节后也辞职回家作起了擀面皮创业。
精通网络的残疾人每天销量200份
擀面皮生意在岐山的崛起,同时还带动了一系列产业。
岐山人吕怀理就是那个将辣椒做成了年营业额3000万的创业者。
1971年出生的吕怀理曾担任过多家食品企业的销售主管。多年的销售经验让他意识到辣椒的重要性,同时也看到了调味品市场的良莠不齐,2010年吕怀理自主创业经营辣椒制品。目前公司每月产销辣椒制品20吨,几乎垄断了整个宝鸡市场。
同许多创业者一样,吕怀理如今的销售模式也主要依靠电子商务。“过去摆摊设点,忙得要死,每月才卖八九千元,如今在电脑、手机上轻轻一点,就能卖到上万元。”吕怀理认为电子商务给创业提供了新机遇。
1984年出生的杨小超是一名残疾人。由于精通电脑和网络,几年前被吕怀理招聘到企业,专门负责电子商务业务,月工资3000元。今年春节后杨小超却突然辞职了,他说自己要创业。
杨小超在网上注册了自己的微微商城,对外销售本地特色小吃,主打也是擀面皮。他的擀面皮是从当地一家专门生产面皮的商家处拿货,然后通过自己的电商平台发往全国各地,平均每天销量200份左右。销售擀面皮外,杨小超还通过网络平台宣传岐山传播公益。目前已有1.3万粉丝关注,成为宝鸡地区个人粉丝数量最多的平台之一。岐山县电子商务办公室为了表示对他的支持,专门在县电子商务孵化基地为他提供了免费的办公室。
下一步要突破夫妻店做大做强
岐山县供销社副主任赵立玉告诉记者,48万人口的岐山县目前有97家企业开展电子商务,个体网商有705户。因为电子商务的带动,快递物流企业也达到了30多家,网店覆盖了全县90%以上的乡镇,2015年快递业务完成量达316万件,“这其中擀面皮配送占相当的比例”。
赵立玉还告诉记者,这几年随着电子商务的迅猛发展,县上已经初步建立了岐山擀面皮标准化生产制作流程,解决了产品保鲜等难题。但与此同时也发现了一些问题,比如创业者素质有待提高,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匮乏,再比如大部分电商还是保持着个人或夫妻家庭作坊的经营模式,而这些都制约了岐山电商进一步做大做强。县上下一步将集中力量解决这些问题。
擀面皮对市场的带动,也引起了岐山县劳动就业管理局局长王兴科的注意:“岐山县以前一直是劳务输出大县,但从2014年开始,外出务工的人逐年减少,返乡创业的人则越来越多了”。许多人纷纷回家从事地方特产销售创业,“网上销售,消费者喜好千奇百怪,谁也没办法全部满足,但只要有特色,肯定就有市场”。
另外记者从岐山县电子商务创业孵化基地了解到,目前除擀面皮外,辣椒、臊子肉、挂面、油酥锅盔等当地特色产品通过电子商务在网上销售得很火。在电子商务的助推下,地方特产正在成为当地人创业的首选。华商报记者 李勇钢
正文已结束,您可以按alt+4进行评论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