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城市 > 北京 > 正文

北京精神障碍患者监护人每月将获200元补贴

本报讯(记者 刘洋)今年起,凡在京居住、接受精神卫生服务管理的京籍重症精神障碍患者,其监护人履行了看护管理责任且患者未发生肇事肇祸行为的,将可获得政府发放的每月200元的看护管理补贴。

去年12月31日,本市卫生、公安、民政等六部门联合印发了《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监护人申领看护管理补贴的暂行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在本市建立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监护人看护补助制度,激励监护人积极主动履行职责,防范肇事肇祸事件发生。

北京青年报记者昨日从市卫计委举办的发布会上得知,按照《办法》,本市将采取自愿申请、适度帮扶的原则,由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的监护人向街道办事处(乡镇政府)提出申请,由居住地村居委会和卫生、公安、民政、残联等部门的基层工作人员共同审核,对落实看护管理并且患者未发生肇事肇祸行为的监护人,给予每月200元、全年2400元的补贴,所需经费由区县财政支付。

据了解,截至去年年底,本市共有在册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约5.8万人,目前,各区正加紧制定各自的实施方案,确保政策尽快落地。今后,所有在京居住、接受精神卫生服务管理的京籍患者,其监护人在履行看护管理责任后,可按年一次性享受2400元的补贴。

具体的看护责任主要包括:为被监护人申请免费服药服务或自行购药,遵医嘱监督被监护人按时按量服药;每日观察被监护人病情变化情况,填写《看护管理记录手册》;照料、看管被监护人日常生活,不得虐待、遗弃被监护人,防止被监护人失踪或下落不明、流浪乞讨、肇事肇祸等。

而如果被监护人户籍或居住地迁出本市、被监护人死亡、监护人丧失履责能力,则不再给予看护管理补贴。如果监护人未履行规定责任,被监护人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或《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实施了肇事肇祸行为,则将停发整年的补贴。如果被监护人入住精神专科医院治疗,入住康复、养老等福利机构,失踪或下落不明、长时间未找到等情况,将停发部分的补贴。

现状调查

社区监管设“5人管理小组”

目前,本市共有在册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约5.8万人。按照国家卫生计生委此前公布的标准,严重精神障碍包括精神分裂症、分裂情感性障碍、持久的妄想性障碍(偏执性精神病)、双相(情感)障碍、癫痫所致精神障碍、精神发育迟滞伴发精神障碍等。

“精神障碍患者在监管中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不发病的时候和正常人无异,任何人都无权对他们的行为进行约束。但当患者发病的时候,很多具有明显的盲目性、暴力性、突发性和攻击性,一般行为的随意性比较强,确实可能对周围人和环境造成很强的损害。因此大量的责任需要由监护人来履行,更重要的是能够尽可能地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市综治办相关负责人表示。

据北青报记者调查,按照现有对精神障碍患者的管理流程,患者发病时前往医院接受治疗,一阶段的治疗结束后返回社区,社区将根据患者户籍地或居住地的不同情况,安排社区个案管理小组进行登记,并安排一个“5人管理小组”配合监护人来负责对患者病情及生活情况的回访,组内包括一名社区居委会干部、一名社区精神防疫医生、一名属地民警以及民政、残联的相关负责人员。

据他介绍,目前确实有一些重症精神障碍患者仍然没有得到很好的照料,主要集中在三大类人群之中。一类监护人本身就是失能的老人,七八十岁高龄,有的甚至瘫痪在床,对患病的子女没有监管和照料的能力。有的因自身家庭生活困难,经济压力比较大,必须出外谋生,不能贴身照料。第二类是,有一些监护人是兄弟姐妹,没有照料的意愿,导致监护缺失,甚至处于零监护的状态。

除以上情况外,还有第三类情况,由于精神障碍疾病的特殊性,病人和家属往往容易因病耻感较强,造成不愿意向周围人公开的情况,因此更加“忌讳”随访小组的工作介入,甚至有意回避管理。对于这类人群,工作人员通常不便穿着制服前往家中,只能通过社区医生的定期电话回访,询问监护人患者的服药、情绪波动等情况,进行持续的动员。

个案

“我一天天变老,以后没有监护能力了会怎样?”

“他一天天长大,我一天天变老,现在只能力所能及地看着他,不然就不放心。”今年74岁的郑奶奶照顾患有精神分裂的孙子小嘉(化名)已经8年,由于子女常年不在身边,小嘉的衣食起居完全需要由她和76岁高龄的老伴照料。

每周一至周五早上八点多,郑奶奶都需要准时带着孙子乘坐公交车,前往离家5公里外的康复中心进行精神康复治疗。“他接受治疗时,我就在医院等2个小时,11点治疗结束了再带他回家。”郑奶奶告诉北青报记者。

几年前,由于没有按时服药,小嘉的病情经历了复发,一次争吵后,小嘉不打招呼独自离开家,直到被警察送回家中,这一经历让郑奶奶至今心有余悸。为了避免这样的情况再次发生,从此她最重要的任务就是紧盯着小嘉一日三次的服药,无论出门买药还是做其它事情,都需要时刻让孙子在自己的视野之中。

而由于长期服药,小嘉的理解力和记忆力都出现了一些障碍,时常不记得自己是否服药。郑奶奶说:“必须盯着,不然他就可能多吃或少吃一次,如果不吃,影响就大了。”

八年来,郑奶奶和老伴的身体尽管还算硬朗,但是仍然避免不了体力的逐渐下降。“上午一趟往返,回家后就马上做午饭,下午就没有精力再出去,能陪他睡一会儿就不错了。只希望他能尽快恢复,不然我一天天变老,以后没有监护能力了会怎样,现在暂时没法去想。”

本组文/本报记者 刘洋

(北京青年报)

正文已结束,您可以按alt+4进行评论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