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环境治理 推动绿色发展
——甘肃省出席全国两会的代表委员热议“兰州蓝”
记者 李欣瑶 朱婕 徐爱龙
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兰州蓝”成为热词。
甘肃省出席全国两会的代表委员经常会提起,媒体记者也频繁问到。“兰州蓝”,是大气污染治理的一个成功案例,它体现了兰州市在治污方面的决心和成效。
在“兰州蓝”的背后,代表委员们也在进行着深入的探讨,如何加大环境治理力度,推动绿色发展,让“兰州蓝”不再是一个个案。
“兰州蓝”引发热议
蔡晓红委员在兰州生活了多年。在她的印象中,以前兰州一到冬季,天总是灰蒙蒙的,空气质量不好是兰州市民心头的大事,大气污染是这座城市绕不开的话题。
这样的感受,同是生活在兰州的崔敬忠委员也深有体会。“以前一到冬天,由于空气污染严重,市民呼吸道会有不适症状,呼吸道疾病高发。”
2011年,兰州市开始出“重拳”治理大气污染,蔡晓红委员感觉到了兰州市的决心。2012年,兰州市首次退出全国十大重污染城市行列。此后,兰州市空气质量优良率连年提升。这些变化,蔡晓红委员都有着真实的感受:“现在兰州冬天的蓝天越来越多,空气质量逐年变好,这对我们普通市民来说,是一件大好事。”
崔敬忠委员也说,现在空气质量好转,我们在收获蓝天的同时,生活质量也得到了提升。
参加今年的全国两会,经常会有委员问到蔡晓红关于兰州空气污染治理的问题,她总是骄傲地和他们说说“兰州蓝”。
在分组讨论中,来自我省的代表委员也不断地提到环保方面的话题。绿色发展,是他们共同的愿望。
强力治污经验得到关注
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明确提出:“2016年将重拳治理大气雾霾和水污染。”其中提到,要着力抓好减少燃煤排放和机动车排放、加强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全面实施燃煤电厂超低排放和节能改造、加快淘汰不符合强制性标准的燃煤锅炉、增加天然气供应、在重点区域实行大气污染联防联控等一系列措施。
这些措施,有些是兰州市已经在做的,有些是正在推进的工作。在今年的全国两会甘肃代表团“媒体开放日”上,也不断有媒体记者问到“兰州蓝”的问题。兰州市如何让天变蓝,措施备受关注。
虞海燕代表说:“这几年我们重点采取了八个方面的措施:减排、压煤、除尘、控车、增容、立法、严管、问效。省市联动,综合施策,打了一场城市大气污染治理的整体战和攻坚战。”
正是有了这些努力,兰州2015年空气优良天数达到252天,较上年增加5天,优良率达到69.04%,连续三年退出全国重污染城市行列。
虞海燕代表说:“在2015年联合国应对气候变化巴黎大会上,兰州市被授予‘今日变革进步奖’。我们的治污办法不仅得到了群众和各方面的好评,治污经验还被国家有关部门在全国宣传推广。”
这些措施,刘晓梅委员都有切身的体会。比如,对煤进行控制,加强小锅炉改造,对建筑工地的扬沙粉尘进行覆盖治理、兰州市区街道开展洒水作业,这些举措都让兰州市的空气质量得到明显提升。
蔡晓红委员也对兰州市这些治污“实招”充分肯定,正是这些务实的举措,改变了兰州的空气质量。
正如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的:“治理污染、保护环境,事关人民群众健康和可持续发展,必须强力推进,下决心走出一条经济发展与环境改善的双赢之路。”
针对此,兰州市也在做着更多谋划。虞海燕代表说:“我们将走经济发展与环境改善的双赢之路,持续推进兰州大气污染治理,努力让兰州的天空越来越蓝,生态环境越来越好。”
环境治理任重道远
“兰州蓝”不仅让人们把目光投向了兰州,也让我省的代表委员对环境治理有了更多思考。
郭层城委员建议,在设置新的发展园区时,环保先行、充分评估、科学规划,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
刘晓梅委员说:“要让‘兰州蓝’一直保持下去,除了政府层面的努力,兰州市民也需进一步提高环保意识,从自我做起,保护身边的环境。”
蔡晓红委员说,环境保护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科学决策、系统谋划。要进一步加强环保监察力度,让环保“警钟”长鸣。
马忠明委员建议在农业方面更加重视环境保护。他说,农村污染现在不容忽视,目前我国农村的污染主要为土壤污染和化肥农药污染等方面。目前,国家虽然已经启动了一些项目对此进行治理,但是仍有很多工作要做。对于我省来说,农村地膜污染较为严重,希望进一步加强研究,使用易回收、可降解的地膜,开展替代现有地膜的新技术研究,解决农村的环境污染问题。
马百龄代表说:“实施绿色发展,基本的出发点就是要为老百姓创造天蓝、水清、地绿的良好生活环境。我们应该深入系统地挖掘整理兰州空气污染治理经验,把这些经验推广到省内各地、应用到各个领域,不断加快环境治理进程,提高环境治理成效。”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