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之水网讯(董小飞)2016年3月10日麦积区麦积镇街亭杏林观鼓锣喧天、人潮涌动,人们通过义诊、书画献艺、乐舞告祭、舞龙舞狮、民俗表演的方式来祭祀药王,祭祀仪式后召开了街亭第十届药王文化研讨会。
街亭杏林观位于甘肃省天水市麦积区麦积镇街亭崇福寺内。相传,杏林观是为纪念东汉建安“三神医”之一的董奉而建,是东柯谷董氏家族家庙所在。建安三神医分别是华佗、张仲景、董奉。董奉,又名董平,字君异,号拔墘,东汉建安五年(200年)生。少年学医,信奉道教。年青时,曾任候官县小吏,不久归隐,在其家村后山中,一面练功,一面行医。董奉医术高明,治病不取钱物,只要重病愈者在山中栽杏5株,轻病愈者栽杏1株。数年之后,有杏万株,郁然成林。春天杏子熟时,董奉便在树下建一草仓储杏。需要杏子的人,可用谷子自行交换。再将所得之谷赈济贫民,供给行旅。后世每以 “杏林春暖”和“誉满杏林” 称颂医德、医术高尚的医学家。
药王孙思邈在各处行医,发现很多地方建有董奉庙,人称杏林观,于是孙思邈把董奉医德视为自己榜样,在董奉医德的感召下,药王孙思邈医德天下闻名,唐太宗李世民封孙思邈为“药王”,于是孙思邈成了药王的代名词。孙思邈(581-682),汉族,唐朝京兆华原人,是唐代医药学家,他生于隋开皇元年(公元581年),卒于唐永淳元年(公元682年),享年102岁。十八岁立志学医,二十岁即为乡邻治病。他对古典医学有深刻的研究,对民间验方十分重视,一生致力于医学临床研究,对内、外、妇、儿、五官、针灸各科都很精通,有二十四项成果,开创了我国医药学史上的先河,特别是论述“大医精诚”医德思想、倡导妇科、儿科、针灸穴位等都是先人未有。孙思邈一生致力于药物研究,曾上峨嵋山、终南山、下江州,隐居太白山等地,边行医,边采集中药,边临床试验,他是继张仲景之后中国第一个全面系统研究中医药的先驱者,为祖国的中医发展建树了不可磨灭的功德。隋文帝以国子博士召不拜。唐太宗李世民赞孙思邈“凿开径路,名魁大医。羽翼三圣,调合四时。降龙伏虎,拯衰救危。巍巍堂堂,百代之师”。宋徽宗敕封为“妙应真人”,被后世尊称为“药王”。现今我国各地都有祠堂纪念。
相传,街亭崇福寺先有杏林观,后有药王宫,其后才有崇福寺大佛殿,而纪信将军祠因是街亭古城城隍,很早建于山上。董奉由于他的医德在民间广为流传,人们至为尊崇,成为医德的表率,自然成为董姓家族的祖先之一。据街亭76岁学者、文化人董芝蔚介绍,董奉是今天福建省福州人。世代相传,董奉后裔来街亭做生意,生意越做越大,于是定居街亭。董奉后裔定居街亭后将董奉药王庙建在街亭东柯村,后来由山陕会馆客商资助在街亭观龙山修建了街亭杏林观,后因年久失修庙毁,后又在纪信将军祠修建药王宫。董芝蔚介绍说,他小时候,街亭东柯村村东董氏宗祠中就有董奉塑像,楼有两层,楼上藏药典,供医者参阅,楼下供奉董奉塑像,每年举办药王庙会和义诊活动,街亭十里八乡村民受益匪浅,此庙在民国被毁,文革中又将家族中信物、家谱、祖先图影一并烧毁。东柯谷街亭历朝历代在董奉药王文化的影响下,名医辈出、学术精进,无论在陇东南医学史上,还是在古秦州茶马互市的丝绸之路上,有着不可磨灭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