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男孩女孩,普遍缺失恋爱课程培训
年轻女孩们,谈恋爱是门必修课!
天津大学的恋爱学理论与实践课开课了。
这是好事。我希望我因此可以收回一句话:“中国人缺失恋爱教育这门课程”。因为课程开始开设了!但同时这又是一件坏事,当恋爱被冠上“理论与学科”的帽子,它会不会失去了它原本的味道?
我忧心的是,这个课程会如何开设,由谁来教。
如何设置课程、谁来讲课非常重要。
为什么我会对这样的男孩一见钟情?我为什么会失恋?找什么样的男孩才是最合适自己的?怎么跟男友相处?什么时候该有第一次性经历?男友注重处女如果我不是该怎么办?进入婚姻最看重的是什么?未婚先孕怎么办……
我建议不是由高校教授来讲授学术式的课程,而是有很多咨询经验的情感、家庭婚姻咨询师以客座教授的身份来讲授,而且一定要小班/男女分班授课,以达到最佳效果。
再查新闻媒体报道发现,“恋爱课”的授课者不是教师,而是天津大学学生社团“鹊桥会”。 该社团成立于2013年,举办过“缘来是你”见面会等恋爱交友活动。
希望这是一个好的开端,而非走过场。
我觉得,中国的大学生真的需要通过上课来学习如何恋爱、如何和异性相处,并学习相关性知识。
在正确的时间没有谈一场合适的恋爱,是很多已婚男女最大的遗憾。我们在结婚之前必须要学会了解,我们到底要一段什么样的婚姻,这跟我们的恋爱经历、感悟都是分不开的。很多女孩在读大学的时候不懂得如何谈恋爱,或者对爱情是非常迷茫的,不知道什么样的伴侣是合适自己的,不知道如何平衡父母和自己对爱情不同的观点。
在幸知在线情感咨询平台上,我可以看到,婚姻中遇到的绝大多数无法解决的问题,和原生家庭、婚前对爱情的观念等等密切相关。不会谈恋爱,会在婚姻中遭遇更多挫败。因为中国人在婚姻中押注了太多的宝,尤其是女性。很多中国姑娘(哪怕读到硕士)还是会抱有一个并非正确的观念:我是女人,我干得好不如嫁得好。
中国人在飞速发展的过程中,对爱情婚姻的态度起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思想越来越接近西方,但是在很多观念上又执著于陈旧,摆脱不了父母辈传统的观念。我常常说,中国在这三十多年,走过了西方近百年走过的路。我们处于新旧价值观交替的时代,不仅仅在经济上,恋爱婚姻亦如是,我们是一路飞奔冲到世界前列的。
当下的中国男孩女孩,需要恋爱培训课程,来适应这样的发展变化。
(二)中国男孩女孩相处最大的心理障碍
年轻女孩们,谈恋爱是门必修课!
一是性别差异。二是贞操问题。三是责任问题。
从第一点来说,《男人来自火星女人来自金星》,约翰格雷这本书在中国流行不衰。性别差异客观存在。打个比方,女孩谈恋爱“作”,以你无条件陪我证明你爱我,男孩迎合女孩的作,却不会无限制迎合下去。这可能不仅仅是中国男孩女孩相处的最大障碍。性别差异导致的恋爱问题,放之全世界,可能都是通用的逻辑。
再谈第二点。
从中国女孩的角度出发——贞操这个问题,依然是构成男女恋爱的心理障碍。
很多人可能觉得,贞操怎么会是问题呢?现在男孩女孩发生第一次性关系的时间越来越早,高校女生也越来越开放。
很多年轻女孩子,不再一谈定终生,甚至把恋爱与婚姻剥离得特别清楚。但是,对于很多女性来讲,我可以用身体跟别人发生性关系,我可以毫无顾忌的跟人谈性爱过程,我可以非常赞同他人性行为,但是在对自我的评价中,却要保持矜持与闺秀气质。比如,我只是跟他睡在一起,我们是“干净”的,我们发生的只是边缘性关系。在潜意识里,依然把“没有进入这层膜”当成是一种守贞和骄傲的标志。很多女孩会觉得,如果你爱我,你就要等我,而男孩会觉得,你爱我,就应该允许我们发生关系。女孩们害怕,轻易和男孩发生性关系,会让他们觉得自己不够自重,或者觉得,得来太容易,同时失去也会相对容易。
中国传统价值观中对于贞操的看法,还有父母辈的教育观念,女性在“第一次”上给予的高度重视等等,都可能影响中国男女第一次发生性行为的年龄。所以才会有数据表明,第一次发生性行为的年龄,中国人要比欧洲人晚。无论早晚,尊重自己的选择就好。
至于第三点,多表现在男孩身上。
男孩害怕无法对女孩“负责”,有稳定工作和收入,买房买车见丈母娘结婚——在中国,这是“负责任”的要义。这也成了男孩非常沉重的负担。然而,非常值得深究的对比是,当男孩成长为男人,进入婚姻以后的他们,尤其在婚姻出现问题之后,他们迫不及待地想逃避责任。
如何解决上面出现的这些问题?
中国传统观念,无法一朝一夕改变,这需要时间;还有大学教育中恋爱课程的设置,社会教育中,类似我们幸知在线情感咨询平台的普及教育,以及优质婚恋书籍的阅读,可以让每个人更加明晰恋爱婚姻与个人成长的关系。好的恋爱婚姻,可以增加人生的幸福感。当然一段失败的恋爱婚姻,也可以成为很好的“学校”。
本文是潘幸知接受法新社记者采访文章,部分内容有改动。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