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喜民在表演华阴老腔。徐汇文化局提供
猴年春晚之后,华阴老腔火了。近日出现在徐汇区“国乐雅韵”现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张喜民和老伙伴却没有丝毫名人意识,比起身价翻番,他更开心“上春晚,为华阴老腔找到了接班人”。
10年前踏足娱乐圈
华阴老腔起源于西汉时期鼓舞将士的音乐,张喜民老家陕西省华阴市卫峪乡双泉村自古是华阴老腔集中之地。作为华阴老腔第十代传人,他的家藏老戏本可追溯到乾隆年间。张喜民领队猴年春晚原班人马,加起来超过500岁。有人觉得华阴老腔幸运,遇到谭维维,先在网络大红大紫,春晚又把人气推向巅峰。然而,见过张喜民本人,就会打消一夜爆红的观点。张喜民的口才胜过80%娱乐圈新人,从老腔发展、本人学艺史、传承现状都能娓娓道来。因为10年前,他已踏足娱乐圈。
1962年张喜民开始学老腔,除了文革十年,到上世纪90年代末,老腔在陕西本地一直不愁观众。上世纪80年代,张喜民和他的戏班一年演出高达200场,5人团队一边操纵皮影一边表演。作为戏班主唱,张喜民在生旦净末丑之间不停地变化角色。直到2001年,演出越来越少。2006年,林兆华导演话剧《白鹿原》拯救了日渐凋零的老腔。“我们和濮存昕、郭达、宋丹丹一起演戏,训练了20天就上台了。”张喜民保留曲目《太阳圆月亮弯都在天上》便来自《白鹿原》,那是他初尝走红滋味,“中央电视台、香港凤凰卫视、上海东方卫视都来采访,我们还去过港澳台地区以及德国、美国演出。”
春晚后孙子主动要接班
华阴老腔流传千年,张家家规传男不传女。到了张喜民这辈,早就不计较性别、姓氏。去年当地文化局开设持续一年的华阴老腔培训班,每周两天课,张喜民必上一天。但遗憾的是培训班里放眼望去都是中老年学生,“学得慢,但至少还是能把它传下去的。《白鹿原》后起码有几十人找我学老腔,大多只学了入门几课,真正能唱的也没几个。”
春晚后,张喜民接到更多求教问讯,有个人让他喜出望外:“我孙子张猛也想学。”2005年张猛10岁时,张喜民有意识地培养孙子学老腔,“他一直不太上心。今年春晚,他看了我的演出,突然开窍,说要认真跟我学。”张喜民一直焦虑华阴老腔传承,却抱着随遇而安的心情,张猛主动开口想学,让他如释重负:“西安演出,我没上台,他上去唱了《太阳圆月亮弯都在天上》,大家都说还不错。”
找到了接班人,张喜民仍在不遗余力地普及华阴老腔。梅陇文化馆“国乐雅韵”现场,戏班特地从陕西带来大量华阴老腔道具,比如皮影、酒坛,甚至条凳等,让广大观众感受最原生态的陕西风味。
记者 诸葛漪
文章来源:解放日报 责任编辑:刘姗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