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 > 传统文化 > 正文

3月5日11时43分将迎惊蛰 汉朝惊蛰排在雨水之前

早春

惊蛰,古称“启蛰”,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3个节气,它标志着仲春时节的开始。今年惊蛰交节是3月5日11时43分,这时太阳到达黄经345°。惊蛰为“二月节”,即二月的节气,但实际上它不一定都落在农历二月,比如去年、今年的惊蛰都落在正月,但明年的惊蛰在二月。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冬天的时候,昆虫、小动物都藏入土中冬眠,古人称之为“蛰”。第3个节气到来时,气温回升较快,空中已有春雷萌动,于是冬天蛰伏的动物们纷纷醒来。古人以为它们是被雷震醒的,于是称这节气为“启蛰”。到汉朝第六代皇帝刘启登基时,为了避讳,才将“启蛰”改为“惊蛰”,虽然后来又曾被改回,但唐代天文学家一行编制的“大衍历”采用了“惊蛰”一名。由于这个名字更响亮生动,再加上大衍历的权威性,于是沿用至今。

有趣的是,在汉朝初年,二十四节气中的“启蛰”是排在“雨水”前面的,改“惊蛰”后,人们又把它同“雨水”调换了位置,才形成今天的顺序。可能是古人发现,正月就打雷太罕见了,所以才将“惊蛰”移到了二月。

宋代诗人仇远的《惊蛰日雷》诗写道:

坤宫半夜一声雷,蛰户花房晓已开。野阔风高吹烛灭,电明雨急打窗来。

“坤宫”指西南方,“蛰户”指虫子冬眠的洞穴。诗的后两句写出了惊蛰这天雨骤风急、电闪雷鸣的景象。

再看唐代元稹的《咏廿四气诗·惊蛰二月节》:

阳气初惊蛰,韶光(春光)天地周。桃花开蜀锦,鹰老化为鸠……人间务生事,耕种满田畴。

古代将惊蛰15天分为三候:“一候桃始华,二候仓庚鸣;三候鹰化为鸠。”“桃始华”即桃花开放,“仓庚鸣”即黄鹂开始鸣叫。古人认为动物之间会发生变化,看到鹰少了,鸠(这里可能指布谷鸟)多起来,就认为是“鹰化为鸠”,总之惊蛰是到了桃花盛开、黄鹂鸣叫、布谷鸟飞来的时节了,元稹诗中还写出了春光明媚、农民们闹春耕的景象。确实,从全国范围来说,除东北、西北地区仍较寒冷外,其他地区都开始春回大地,华北日平均气温为3℃-6℃,江南为8℃以上,华南更已达10℃-15℃,早已是一派融融春光了。农谚称“到了惊蛰节,锄头不停歇”,全国由南到北陆续进入春耕季节。唐人韦应物有《观田家》诗,就生动写出了春耕场面:

微雨众卉(花)新,一雷惊蛰始。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

丁壮(劳力)俱在野,场圃亦就理。归来景常晏(晚),饮犊西涧水。

按传统说法,春属木、属肝,所以惊蛰时节人体的阳气、肝气渐渐上升,人们养生要顺应阳气的升发,以使人的精神、情志、气血也随着春日舒展畅达。在饮食起居上也要顺应肝性,可以多吃些含植物蛋白的清淡食物。《黄帝内经》说,春三月,人们需要晚睡早起,多多散步,这都概括了惊蛰养生方面的要点。

文章来源:北京日报 责任编辑:刘姗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相关阅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