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年春节期间,我们和天水文艺界人士应邀采访礼县红河乡民间社火。那里有千年古人遗传下来的花灯社火舞蹈,据说演员服饰、表演艺术、唱词都比较独特。多年来一直流传于当地民间节日里,很受民众欢迎。因为很少对外宣传,许多人还没那有观赏过这种舞蹈。农历正月初九,我们来到了红河乡,在社火编导人员的介绍下,在农家院里,见到了农民诗人赵钋。他已经73岁高龄的老人了。在表演还没有开始前,我们简单地了解了他的创作诗歌的过程。答应晚上对他进行一次专访。下午对乡村举行的社火要进行全程拍摄。这是一次让非常感动的场面。
多年来,跑花杆社火是红河一带春节期间最喜闻乐见的一种文化艺术活动。人们组建了不同规模的花杆队,他们农忙时,在田间地头挥汗如雨,辛勤劳作。农闲时,大家聚集在农家小院,切磋演技,翩翩起舞。每年春节、春台会、特定时期,当地不同村庄的人们,为了花杆表演欢聚一堂,传承和弘扬着这种传统的地方文化。一腔一调道百态,一鼓一板唱兴衰。这种古老的花杆技艺,犹如巍巍天台山连绵不绝,悠悠秦皇湖亘古不息。今天,它们向人们述说着悠久的岁月,放射着人文的光辉,焕发着勃勃的生机和活力。在红河了解当地历史的人只有农民诗人赵钋。
只有小学文化程度的赵钋。1940年12月19日出生于甘肃礼县红河镇后街。一户耕读之家,十二岁时父亲早逝,靠祖父抚养。祖父赵肯堂字特山﹙大清光绪丙午科廪生)宣统元年曾任甘肃静宁州教习,辛亥革命以后,祖父接受新思想,为振兴礼县教育事业,发奋学习。历任礼县劝学所所长,礼县教育局局长,兴教育才,桃李满门,荣获书香门第。著有《尚友斋文抄》四卷,文风古朴雄健,语言洗练新颖,具有相当高的艺术感力(现存礼县文史博物馆),德隆梓里,晚年精研医术,悬壶济世,施药济贫,徳誉陇原,家教严格,亲手教导赵钋温习功课,当他十八岁那年正是青春年华的时代,祖父因病离开人世后,孤苦伶仃的他,举目无亲再也无依无靠。忧愁万千的时候,他想到了祖父的教诲“车到山前必有路”,路还得依靠自己走下去。
他在农村学会了春种、夏锄、秋收、冬藏。年复一年的农活,业余时间,走自学成才的道路,四外寻找学习资料。努力寻求适合自己灵魂飞翔和栖息之地。他开始了向理想人生艰难地攀登。他善读诗歌、爱好文艺、经常观看各种文艺节目,并参与节假日村里的社火编排。深受乡邻观众的好评。在采访中,了解到,赵钋先生60岁才开始写诗。而且连续不断地在省市县级报刊发表作品。一位农民出身的人,他所处的环境,尤其是文化气氛并不优越,图书很少,有知识的人也不多。那就只有依靠自己去寻找属于自己得到的知识。在礼县,五六十年代有一位农民诗人名叫刘志清,从小在家放牛,没有文化,也依靠自学,写诗,而且还专门描写家乡的风俗,家乡的山水。不到十年就写出许多赞美家乡的好诗。后来,农民诗人刘志清加入了甘肃省作家协会,成为甘肃乡土诗人还调入礼县文化馆。农村生活比较单调,赵钋为了不断地充实和丰富自己的视野,经常深入陇南山区,进行采风创作。了解当地民风民俗,请教于文学界知名人士。从2003年开始,他已经创作了400余首诗歌作品。一切生命始于深藏不露;一切成长沐浴凄风苦雨;一切收获注定香飘万里。在我的记忆里王蒙,王朔都是农民作家。甘肃礼县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也有丰富的人文历史,出产的作家诗人很多。赵钋是脚踏实地,一步步走出来的农民诗人。第一次见到他只是匆匆一瞥,给我的印象他是农民不是诗人;但是当我有幸读到他的诗歌时我更觉得他是诗人而不是农民。“农民种下了粮食贱卖,写下了小说也贱卖的事使我心里酸楚。”正因为如此我深感,能在文学甘苦的道路上坚守这么多年,就已经是一种成功,让年轻作家值得钦佩。就像一位诗人说的:流汗的土地和我一样;是黄皮肤黑眼睛; 正因为他们有一双欲罢不能的手,才让红河的土地上常开着诗歌之花。赵钋生活在西汉水、红河水滋润的这片土地,他无限热爱着这片养育他的土地。他从这片土地上随便饮一缕风,拾一撮土。在他笔下都充满生活乐趣,充满生命气息。他的根已经扎在红河这片土壤。他的眼被原野的风无限爱恋。诗歌已经成了他生命的一半,或许这样说他就是为了写诗而生。在他诗一样语言下闪动着劳动的乐趣。他白天务农,晚上写作的这种敬业精神和耐得住寂寞的坚守精神值得我们敬仰。
寻访秦源到红河
秦岭奔驰载笑颜、问祖寻根探秦源。
故里霜菊开俊艳、西谷交汇杨濂川。
天台巍巍耸碧霄、峁水滔滔入汉源。
当年非子牧马处、西城故地红河川。
金山朝圣
一、重建金山圣母宫,庄严净土气象新。
宝刹连云随峰起,宫殿依然踞上风。
崛地摩天悬万仞,仰望奇峰似丘龙。
树分三果结贵子,儿孙万代拜公卿。
二、丹青妙手塑金身、画吐心声颂名峰。
圣母娇容腾瑞霭、浩气回肠育生民。
殚精竭虑人间苦、览尽尘凡世态情。
只缘身化融诗意、美似红莲立碧泓。
注:2012年(农历七月十二日),金山寺庙重建圣母宫落成典礼,开光迎神过圣会。我应邀参加,岳代保接我上山住了一天、帮助布置写对联等,十二日早上六点开光迎神。金鼓齐呜,响乐炮声喧嚣乱耳,人来人往,燃烛敬香布施香资,热闹非凡,赏山观水,即兴作此诗为念!传说此山上有一梨树,结出不同的三种梨子,不育妇女食此果可生贵子,特别灵验,今赞美称为“梨大将军送子树”。
高台
一、敲锣打鼓过新春,秦源遗风传至今。
高台文化演偶戏,铁扇公主休悟能。
水漫金山斗法海,独占鳌头留芳名。
赵云抗曹保太子,张飞吼断当阳桥。
二、巨龙腾飞昌盛世,喜看传人四海兴。
春潮滚滚荡九州,科技创兴名族风。
物质文明大发展,弘扬高台紫气生。
先秦故里添异彩,传统文化启后人。
他的作品先后在《天水晚报》、《麦积诗苑》、《礼县报》、《长江诗歌报》、《珠海报人》、《珠海传媒》、《祁山》杂志等书籍发表。2004年4月,所撰写的《教子栽培摇钱树》被世界文化艺术研究中心评为国际优秀作品奖。又载入《老年寄语》、《中被载入《老年寄语》和《中国精神文明大典》论文卷。2008年6月,所撰写的和谐社会人生格言被刊入《中华名人格言》、《中外哲理名言》,自己编著有《后裔续﹤尚友斋文抄﹥赵钋诗文集》一册,个人创作业绩被收入《世界名人录》、《世界人文辞海》。2010年建国61周年国庆之际,由“中国科技财富杂志社”与“中国基层党建网”联合举办的“中国骄傲之星”共和国杰出贡献人才庆功会,经大会评审复议,被评为“共和国杰出贡献人才”,并授予“中国骄傲之星”的荣誉称号。之后被《礼县报》、《陇南日报》礼县电视台等新闻媒体宣传报道。2013年6月,有作品获得了由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编辑入《中国当代诗词、格言名家作品选》一书中,并获得作品一等奖。 我们真心希望赵钋先生,把自己的生活安排好,就好像爱好安排诗歌一样,劳动与写作,带有泥土味道的乡间诗林里,盛开着美丽的鲜花。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