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高丽瓷炉珍品,通体釉色淡绿泛青,光泽感很强。王永记/摄
近日,河南一文化博物馆收藏的一件十二世纪的高丽青瓷香炉展出后引起外界关注。有关专家接受采访时称,这件青釉瓷炉,看似普通,实际上却是珍品,它传承了中国越窑五代时期常见的装烧工艺,是古代中国在东亚地缘文化上中心地位的见证。
2月26日,记者在位于郑州市的东方翰典文化博物馆内看到,这尊香炉,高9.5厘米,直径9.5厘米,通体釉色淡绿泛青,有冰裂纹,光泽感很强。它从上至下自成一体,呈S形轮廓线,上敛下丰,勾勒出端庄饱满的体态。上部博山山形伫立于中央,造型已演化得细瘦,山形上有镂空雕刻圆形、水滴形出烟孔。山形炉盖深腹折沿,沿口饰两道弦纹,肩部镶嵌两道弦纹,下部腰身均匀镶嵌一圈菊花纹,生动活泼。底座有盛放香料的入香口,底部为圈足,灰褐色胎土可见。
“这是十二世纪高丽青瓷发展全盛时期的青瓷炉,出自朝鲜半岛高丽时期全罗南道康津郡。”河南收藏鉴定委员会理事、馆长黄海涛介绍说,这件青釉瓷炉,看似普通,实际上却是珍品,虽然原料采用的是当地瓷土及釉料,但生产工艺却传承了中国柴烧龙窑技术,是古代中国在东亚地缘文化上中心地位的见证。
黄海涛向记者进行了详细的讲解。他说,12世纪之前的中国与周边国家进行经济贸易与技术的传播互动中,高丽青瓷深受中国越窑、汝窑、耀州窑、定窑、龙泉窑等多个窑口烧造技术的影响,加之自身内外部条件的成熟,逐步诞生了具有独特风格的高丽青瓷。
宋代徐兢《宣和奉使高丽图经》记述了高丽青瓷之美,又指出了它与中国青瓷的渊源。近代以后,在中国境内也有高丽青瓷出土,这表明了中国与高丽的关系除了“往”也有“来”。《宋史》记载,皇帝宋神宗甚至为高丽国的进贡制定了专门的水运路线,由此至北宋亡(1127年)的53年间,共记录高丽国进贡有13次之多。
资料显示,高丽青瓷历经两次发展高潮,第一次高潮是在10世纪初到11世纪中叶,高丽工匠完成了陶器向瓷器的转换,逐步学习、传承、消化、模仿越窑柴烧龙窑技术,并全盘继承越窑青瓷的制瓷工艺,在胎、釉配方上开始利用本地的瓷石质原料和石灰质釉料。第二次高潮在11世纪中叶至13世纪中晚期,高丽工匠广泛与耀州窑、定窑、汝窑及辽金时期的磁州窑进行技术领域的密切往来,并获得了很大的进步。
“高丽青瓷有两种风格,一种是‘翡色青瓷’,一种是‘象嵌青瓷’。”黄海涛说,这些特征是在中国传统陶瓷的影响下,高丽制瓷技术不断进步形成的。高丽青瓷在工艺技术方面保留了中国越窑的特点,胎以瓷石配制,高硅、低铝,胎色呈青灰或淡灰色,釉采用瓷土加灰釉体系,高硅、高钙,低铝、低钾,釉面透亮,青中泛淡蓝。在烧造技法上主要采用垫烧或支钉烧造,其垫烧器物几乎无一例外都有粘砂,粘砂又多为白色砂粒。其支烧器物,支钉粗大,支钉形状有三角形、圆形、多角形等,支钉呈白色,数量三至五个不等。这种装烧技术是中国越窑五代时期常见的工艺。
记者 门杰丹
文章来源:中国新闻网 责任编辑:刘姗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