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回族花儿中蕴含的回族风俗习惯与民俗事象
摘要:回族是我国分布最广的少数民族,而且以西北集中。回族在不断发展中,一些方面已经趋同于汉族,但还是保留了其独特的风俗习惯。本文笔者将以西北回族花儿为媒介,浅谈一下回族花儿中所体现出的回族语言、婚姻、饮食、服饰等方面的习俗与民俗事象。
关键词:回族花儿 回族民俗习惯
一
花儿是广泛流行于我国青海、甘肃、宁夏、新疆、西藏等西部省区的民歌,是西北人心目中夸耀的瑰宝,是大西北乡土社会环境影响下的社会个体和社会群体共同创造的民俗文化。
为什么叫做花儿,张亚雄先生解释为“花儿多言情,以花儿比所爱的女人,遂以花儿名歌曲。”[1]甘肃天水的马春晖先生在他的《张家川回族自治县花儿全集》中的也讲到花儿这个名字蕴含多重意义,“一则可以指男子对自己钟爱的姑娘的美称或者喻称,以花儿来比喻自己喜爱的姑娘心灵貌美。二则也可以专指男女互诉衷肠的情歌。除此之外,在西北地区,花儿往往多是山野之歌,内容上多会描写一些男欢女爱的‘花花事儿’,语言也多为口语粗俗,所以为了区别与其他情歌,把这类民歌称作花儿”。
二
花儿的唱词虽然大多是汉语,但唱它的人不仅仅有汉族,还有回族、藏族、东乡族、撒拉族、保安族等。回族是我国分布最广的少数民族,尤其在西北更为集中,所以在花儿的传唱上,回族人是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回族花儿也以其独特的魅力被人们喜欢与传唱。回族花儿在内容上,既和普通花儿一样,歌唱爱情、婚姻,赞美劳动、收获等,在字里行间也蕴含着回族特有风俗习惯,民俗事象等。
(一)花儿中的回族语言习惯。
回族大都信仰伊斯兰教,所以在日常生活中,除了说汉语外,还会夹杂一些阿拉伯语、波斯语等,对于这种现象,北方民大的武宇林教授这样解释:“他们(回族)始终保持着伊斯兰的基本信仰和生活方式,并坚守着宗教与文化的独特性。这种继承性和独特性表现在民族语言习惯中,一是许多阿拉伯语和波斯语沿用至今,仍然鲜活而频繁地被回族人民在日常生活中使用;二是许多汉语词汇被回族所借用并逐渐演变成为特有的词汇和用语习惯。”[2]也就说,回族的这种语言习惯跟他们的宗教信仰是密不可分的,由于受到宗教信仰的影响,他们会读《古兰经》、礼拜、封斋,而这些所用的语言往往又不能离开阿拉伯语和波斯语,久而久之,会成为一种语言习惯。当然,在回族花儿的唱词中除了汉语,还会有阿拉伯语和波斯语的出现。
例1
花椒树儿你不要上,
上了时碎刺儿扎哩;
心中的花儿你不要唱,
唱了时阿訇爷骂哩。
(《六盘山花儿两千首》 P13 宁夏人民出版社 1989)
例1中“阿訇”是阿拉伯语akhund的音译,意为老师或者学者。一般是回族穆斯林对主持清真寺宗教事务人员的称呼。阿訇在回族穆斯林群众当中是被认为最有学问的人,所以有着很高的威信。阿訇除了主持清真寺宗教事务,带领大家礼拜外,穆斯林的结婚、葬礼、新生儿取名字也都离不开阿訇。从这首花儿的唱词“ 心中的花儿你不要唱,唱了时阿訇爷骂哩。”也可以看出,阿訇的地位,花儿是不能轻易地对着阿訇唱的,这是对于阿訇的一种尊敬。
例2
金山银山我不稀罕,
顿亚上,
好不过阿哥的心眼;
你家虽穷着妹不嫌,
跟上你,
心里一千个情愿。
(《中国歌谣集成·宁夏卷》 P79 )
例2中的“顿亚”是阿拉伯语Dunya的音译,“现世、今世”的意思,与后世相对。穆斯林经常说要在“顿亚”干好事,做到《古兰经》中所规定的事,到后世才能享受到进“天堂”而不是“地狱”。笔者就出生于一个回族穆斯林家庭,从小听长辈提到这个词,长辈们不仅自己身体力行,而且也要求我们在“顿亚”经常念经、礼拜,对待别人友善,有慈爱之心。
例3
柳树根做下的灰耙子,
芨芨草扎下的扫帚;
连作了三天的乃玛孜,
没给我一天的好处。
(《六盘山花儿两千首》 P169宁夏人民出版社 1989)
“乃玛孜”是波斯语Namaz的音译,意为“礼拜”“拜功”。伊斯兰教有念(念经)、礼(礼拜)、斋(封斋)、课(天课)、朝(朝觐)五大功修,其中“礼功”一般被穆斯林认为是接近真主的门路和阶梯。所以常听老人说:“宁少一顿觉,不落五番乃玛孜”。
(二)花儿中的回族婚姻习俗。
俗话说:“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回族亦是如此,回族人对婚姻看的很重,回族的婚姻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本民族特有的习俗惯制。总的来说,回族的婚姻习俗分为:提亲、见面和送礼钱、订亲、定日子、嫁娶等过程,这些也可以在回族花儿当中看出。
例4
胡麻开花时遍地蓝,
马莲么开花是路蓝;
我连阿哥把心连,
没媒人也是枉然。
(《六盘山花儿两千首》 P68 宁夏人民出版社 1989)
无论是汉族,还是回族,在婚姻方面都讲求“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例4就体现出了回族婚姻的第一道程序提亲,当男方看上女方后,就会请媒人拿上茶叶、红枣、核桃、花生等四色礼,如果女方收了礼品,就说明答应了这门亲事。从这首花儿的唱词我们可以看出媒人的重要性。
例5
隔门看见妹出来,
不大不小碎[3]身材;
大红衣裳绣出来,
赛过当年祝英台。
例6
铁青的马儿银笼头,
花线线做下的换手;
你有本事了领着走,
老刀刀是你的对手。
(马春晖《张家川回族自治县花儿全集》)
例5中是比较传统的见面,男方必须隔门远远地看女方,两人不能面对面相见。如果男方凭着第一感觉对女方有感觉,就可以考虑后面的事情,否则就拉倒。从这首花儿的唱词可以看出,男方第一印象是比较好的,女方长得玲珑小巧,而且貌美如英台。当然,现在大都是自由恋爱,这种“隔门相亲”是很少了。
例6中的“换手”指的是男女双方护送礼物,在笔者的家乡常常称做“接换手”。在提亲之后,男女双方在媒人的引导下见面,也叫做瞅对象。男女双方通过了解后,如果对对方的印象还不错,互相都看上了,就会在走的时候,护送礼物,接换手。一般认为接过“换手”以后的婚姻就是可靠的,很少出现反悔的现象。
另外,回族在结婚日期上也很讲究,例如:
例7
模样不俊心真哩,
阿哥的肉肉我痛哩;
尕姊妹的心儿比真金,
主麻日我娶着迎哩。
(《六盘山花儿两千首》 P132宁夏人民出版社 1989)
回族结婚的日子,最忌讳的是星期二,除了星期二,其他日子都可,但以主麻日(星期五)为最佳。主麻日是伊斯兰教的聚礼日,主麻是阿拉伯语聚礼的音译,在这天大家就会聚在一起礼拜,连平时很少来的人这天也会来礼拜,所以这天显得很是尊贵,穆斯林认为选择这天结婚很吉庆。
例8
河里的石头翻三番,水小着翻了两番;
我一回娘家转三天,想你着转了两天。
(马春晖《张家川回族自治县花儿全集》)
这首花儿唱词反映了新媳妇“回门”这一习俗,“回门”指的是新媳妇在结婚第三天或第七天,会在丈夫的陪同下回娘家。当然这一习俗,不仅仅是回族婚姻习俗当中就有,在整个西北地区,都存在这种习俗。从唱词中,我们还可以看出,新婚夫妇感情是相当好。
(三)花儿中的回族饮食文化
回族的饮食种类非常丰富,而且饮食文化也很博大。在一些花儿唱词中,就提到了回族的饮食。
例9
三大麻钱一骨朵蒜,
辣辣地吃了个搅团;
好花儿坐在我跟前,
喝一碗凉水(是)喜欢。
(《“少年”(花儿)论集》P327 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青海分会 1982)
例10
清油辣子醋调上,
面片子稠稠的舀上;
阿哥子吃了上新疆,
你把尕妹子引上。
(《六盘山花儿两千首》 P167宁夏人民出版社 1989)
一般来说,西北的回族是偏爱面食的,例9中的“搅团”和例10中的“面片”在笔者的家乡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几乎是不能少的面食,至今笔者每次回到家,母亲必然会做那么一两顿“搅团”和“面片”,当然,不外乎回族人,整个北方差不多农村都有过这种面食,回族人吃这种面食也多多少少受到汉族的影响。“搅团”顾名思义,被定义为“用面搅成的浆糊”,就是把面粉均匀地倒入开水锅里,然后不停地搅拌,最后搅拌到无小颗粒后,一锅搅团差不多就成了。面片大家都熟悉,在一些饭馆里都会有,只是有些地区口味不同,放在里面的作料和蔬菜有差异。
另外,回族的油炸食品是相当出名。如:
例11
老回回开斋炸油香,糖泡的盖碗子品上;
花花馓子枣带上,袖筒里再给你筒[4]上。
(马春晖《张家川回族自治县花儿全集》)
在这首花儿唱词中,“油香”)、“花花”、“馓子”都是典型的回族油炸食品,但并不是家常食品,而是伊斯兰教一些大的节日,比方开斋节、圣纪节、古尔邦节等才会有的,用来招待亲朋好友,除此之外,在一些红白喜事也会做油炸食品。“油香”跟汉族的油饼差不多,松软香甜,分为普通油香、糖油香、肉油香三种,“油香”现已成为团结、友谊、幸福的象征,成了回族穆斯林传统的圣洁食品。馓子,一种用糯粉和面扭成环的油炸面食品,非常香脆可口,所以民间有“点心香,月饼,回回的馓子甜又脆 ”的说法。在笔者家乡,还有个不成文的规定,就是大人在厨房炸油香、馓子的时候,小孩不能在场,因为会把锅里的油给偷掉。
这首花儿还提到“盖碗茶”,回族穆斯林是非常喜欢饮茶的, 因为穆斯林是不能饮酒的。回族穆斯林习惯喝盖碗茶,盖碗茶由托盘、茶碗和茶盖三部分组成,故称“三炮台”。每到炎热的夏季,盖碗茶便成为回族最佳的消渴饮料;到了严寒的冬天,农闲的回族人早晨起来,围坐在火炉旁,或烤上几片馍馍,或吃点馓子,总忘不了刮几盅盖碗茶。这首花儿唱词还体现出了回族人的热情好客,客人来了,不忘端上油香、馓子,泡上盖碗茶,临走还让客人带上。
(四)花儿中的回族服饰
回族服饰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在回族聚居区中,回族群众依然保持着中亚人的传统穿衣打扮。最显著的特征便是:回族特点的穆斯林服饰——男子多带小白帽,女子带各种花色的头巾。在花儿唱词中就有不少是描写回族服饰的。
例12
屋檐上蹲的是白鸽儿,
黑头嘛裹了个皂儿;
你给我做的是顶帽儿,
我给你买的是镜儿。
(滕晓天《青海花儿话青海》P410 香港银河出版社2002)
回族有谚语:“自古回回少不了,汤瓶、吊罐、小白帽”,例12就写出来回族穆斯林男子必不可少的白帽子,可以说,“顶帽子”是回族穆斯林的标志,回族穆斯林男子除了在礼拜时、节日带白帽子外,平常也有很多戴着白帽子,尤其是老人更多。从这首花儿我们可以看出,回族男女恋人在交换礼物时,女的送给男的就是顶帽儿,可见顶帽儿的重要性。
例13
绿绸子缝下的夹夹,
蓝绸子缝下的袄儿;
维[5]下个阿哥像鹞子
我就像喂鹞子的雀儿。
(《六盘山花儿两千首》 P60宁夏人民出版社 1989)
“夹夹”是回族和东乡族喜欢穿的一种服饰,是一种开襟背心。回族人在日常生活中喜欢穿一件黑夹夹和一件白汗衫,显得干净利落,而且无袖的夹夹很适合在农活时穿,方便灵活。
除了以上方面的风俗习惯之外,花儿中还涉及到了回族的一些禁忌,比方说,回族穆斯林忌食猪肉、狗肉、马肉、驴肉和骡肉的,所以在回族花儿当中很少提到这些肉,而大多是牛、羊、兔肉。
三
如今是一个娱乐至上,拜金肆行的社会,人们更喜欢的是一些流行文化、西方文化,而花儿等一些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却渐渐地被人们遗忘,这的确是我们整个民族的悲哀。花儿作为非物质文化,尽管来自人民群众,来自最底层,但越是贴近生活,贴近自然,越是能表达人类的真情实感,花儿就是以简单的旋律,朴素的唱词打动人心。回族花儿每一句,每一段都跟回族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将回族的真实生活状态展现在我们每个面前,让我们更清晰地了解回族各个方面的风俗习惯,所以我们不仅要收集花儿、唱花儿,更要宣传花儿,让它重新焕发生机。
参考文献:
武宇林《中国花儿通论》, 宁夏人民出版社 2008.8
马春晖《张家川回族自治县花儿全集》 甘肃文化出版社 2013.8
《六盘山花儿两千首》 宁夏人民出版社 1989
[1] 张亚雄《花儿集》P55 中国文联出版公司 1986
[2] 武宇林《中国花儿通论》,P294 宁夏人民出版社 2008.8
[3] 碎,西北方言,小的意思
[4] 筒,西北方言,装东西的意思。
[5] 维,西北方言,结交,交往的意思
声明:本网专栏作者所发布的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天之水网立场。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