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下旬,电影《青春激荡的岁月》首映式在湖南长沙阿波罗金球国际影城召开,得到了现场观众的颇高评价。
一位90后女孩告诉记者,这部影片很好看,让她知道了自己的爷爷辈是怎样生活的。以前连听都没听过。
另几位从外地来的老人则拉着王宁(饰演胡耀邦)热泪盈眶,感慨万千。王宁称自己从没想到他们对这个人物、对那个年代竟然有那么深的感情。
(图为首映式观众们与主演王宁合影。王宁,后排右六)
首部以胡耀邦同志为中心人物的青春电影
一直以来,以党和国家领导人为主要角色的影视剧备受商家青睐。而以胡耀邦同志为中心的影片在中国荧幕史上却仍属鲜见。2014年,电影《黄克功案件》中第一次出现胡耀邦同志身影,引起了不少人关注。
2015年,《青春激荡的岁月》这部影片正式将镜头聚焦在胡耀邦同志身上,让人们再度忆起那位曾经多么深入百姓民心的朋友和导师。
胡耀邦同志出生于湖南浏阳,是党和国家重要领导人之一,一直以来备受老百姓爱戴。他经历过长征、延安时代,参加过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素以“有主见,不盲从”的工作作风在党内闻名。新中国成立后,37岁的他受命从川北赴京接任团中央书记,从此开始了他在中央的领导工作生涯。“文化大革命”期间,胡耀邦同志遭受严重迫害,但他不顾个人荣辱安危,同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进行坚决斗争。文 革结束期间,他大胆贯彻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全面整顿方针,为大批蒙受冤屈的人士平反,使公平公义重新成为党和国家、民族的希望。之后,他顶风破浪、开拓进取,为党和国家留下了诸多不可遗忘的宝贵财富。
影片主要反映胡耀邦同志1952-1957年间的工作与生活。此时,胡耀邦同志任职团中央,正值壮年。编剧王青伟以“大事不虚,小事不拘”为原则选取和组织历史素材,创作了这个讲述他与北大荒第一批青年垦荒志愿者之间故事的剧本。
追忆“父辈、爷爷辈”建国历史的青春电影
近年,“青春”成为电影市场的一大关键词。《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失恋三十三天》《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同桌的你》《后会无期》《匆匆那年》《左耳》《夏洛特烦恼》等把握住青年们“青春”“迷茫”“爱情”“未来”等生命要素,进行挖掘,引起了当代80后、90后观众的集体共鸣,一次次掀起了“青春片”的高潮。
《青春激荡的岁月》作为一部关于领导人和一个特殊时代的主旋律题材电影,为观众呈上的是另一种“青春风味”。
时年37岁的胡耀邦由川北进京,接任团中央书记。不同于以往带兵打仗,在硝烟散去的和平时期,他既要作为一个领导人高瞻远瞩,又要体察青年们内心真实需要。他走上了一条新的探索之路。
靠着自己的坦诚与执着,胡耀邦终于在新工作岗位上与青年们打成了一片,成了青年们的朋友和导师。以喻大华、周安生、苏小乐等为代表的青年们,在胡耀邦的鼓励下,背起行囊,踏上了去往北大荒的列车。
(图为片中垦荒队员们临行前)
这一群人,也就是当年我们的父辈、爷爷辈们,将要面临的青春挑战将是怎样的呢?
时代价值选择上的正确性所带来的荣光并没有掩盖基层建设生活的艰难。他们很快便被来自身体、精神、情感、环境等方面的挑战所包围。而坚持留在北京追求舞蹈梦的沈平,也陷入了时代抨击与深深的自我怀疑之中……
歌颂奉献多于索取的青春电影
随着科技的日益更新和时代的不断变化,艺术对于人的探索渐渐走向了个体化、内在化的道路。电影亦是如此。
《青春激荡的岁月》在电影市场求“新”,求“异”的潮流中需要给自己一个准确定位。
首先,保证历史真实。
毋庸置疑,这是一部年代片,真实历史便是它生命的肌骨。而1950年代,青春不属于个人,它属于集体,属于国家。青春的关键词是“奋斗”“奉献”“牺牲”。这便是《青春激荡的岁月》这部影片的价值原型,精神原型。
胡耀邦奉命从川北进京,本意接任建设部部长,却被安排在青年团中央任职。据胡耀邦家人介绍,去青年团做“孩子王”,他本是不情愿的。然而,党中央的安排,他只能服从。
他不仅服从了,还秉持“朝气蓬勃,实事求是”的作风,将团中央的工作做得有声有色。
编剧王青伟介绍,除了胡耀邦,影片中垦荒队的队员也基本上都有史实依据。
喻大华的原型便是北京志愿垦荒队队长杨华。杨华的故事也是导演刘一君在拍摄现场时常提起的故事。
第一个五年计划制定后的第三年,即1955年,北京团市委召开第三次团代会。胡耀邦在会上号召“青年人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开发边疆,建设边疆,到那里安家落户。” 1955年6月2日,《中国青年报》记者舒学恩到各地物色青年垦荒队带头人。毕业于清华大学的杨华被顺利选录。此时他正在北京石景山区西黄村乡任乡长,时年23岁。
他与另外几人向北京市团委递交申请书,并很快组织了60人的垦荒队去往北大荒。这支垦荒队是一个时代的象征,是那一辈人的记忆。
(图为片中喻大华受旗)
而苏小乐,导演刘一君在拍摄现场介绍,则像极了他一位长辈亲属。她是北京市自行车骑行冠军。胡耀邦第三次团代会讲话后,她报名参加了北大荒垦荒队。临行前,她把自己的冠军纪念章交给胡耀邦同志。到了北大荒后,环境极为艰险,没有水喝,他们只能用苇杆吸沼泽里的水。
其次,力求人物贴近现实。
据摄制组工作人员介绍,从剧本初稿到成片,省委宣传部、中央重大题材办、中宣部、国家广电总局等部门都要层层把关,光是剧本修改调整就将近十遍。这一方面说明了有关部门对于胡耀邦同志的重视,另一方面也说明了这部影片创作难度之大。
胡德平同志曾担忧地向媒体表示,如今的年轻人已无法理解那个年代的一腔热血。因为现在的年轻人更愿意走向国外,而横在国内年轻人面前的,是大城市买房的现实问题。
这也是这部年代青春片从策划初期就需要面临的问题,即如何兼顾历史真实与观众的现实真实。
这也决定了这部年代青春片是否能够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满足当今观众进行个体化探索的观影需求。
使人物面临集体追求与个体梦想之间的冲突与选择,这是这部影片从剧作上所做的一种探索。
片中,胡耀邦、喻大华、沈平、周安生、苏小乐、张笑非等人都面临着时代的选择和困境。是坚持自己的想法,还是跟随主流的脚步,他们有的很明确自己的需要,有的却很挣扎。
这便是“青春期”,虽然大环境不同。
为避免因为题材的特殊性而限制对于“现代青春话语”的表达,影片在细节处理和情感挖掘上也做了很多工作。
胡耀邦入职时在团中央大楼前进行了一段入职演说。他由生疏到大胆的内心表现细腻而有层次感。夜晚陪爱妻走路回家、去罗马尼亚前在妻子的督促下试穿秘书借来的大衣外套、从罗马尼亚买糖回来给孩子们作礼物、冒雨去校园鼓励沈平等等细节让这个领导人物的形象立体而有情调,避免了“领导人物”形象脸谱化的危险。
(图为片中胡耀邦与孩子们在一起)
(图为片中胡耀邦为沈平事件拍案而起)
而在北大荒的喻大华深夜写信、苏小乐出工时割发、沈平与喻大华北大荒重逢等场景的处理都生动表现了一个正常普通人在不同环境下的真实感受。
不同于其他青春片对于爱之迷茫、忧伤、残酷的无限放大,《青春激荡的岁月》这部影片塑造再现了一个血肉鲜活的祖辈群像。他们面临青春的选择时也挣扎也迷茫,但对民族、对国家的爱之奉献最终成为了青春的主动选择。
奉献多于索取,这正是当年先辈们生命的真实写照,也是这个时代、这个民族正渐渐遗失的品质。
影片《青春激荡的岁月》重新提那些人,再现那段岁月,对于我们,是一种提醒,也是一种启发。究竟什么是需要铭记的?什么是可以遗忘的?
演员们后来感叹,与他们流泪握手、拥抱的观众有的从四川来、有的是特意从新疆赶过来。没想到这部影片对他们触动那么大。
演员易思斯(在片中饰演《中国青年报》记者江葛)在首映式结束后发布微信:
2《青春激荡的岁月》——一个喜剧演员的转型之作
近日,电影《青春激荡的岁月》首映式在湖南长沙阿波罗金球国际影城召开。
这部影片讲述了1950年代,新中国初期,胡耀邦同志鼓励、带领万千青年去往边疆垦荒,下到基层开展建设的故事。故事中,胡耀邦看似只需落实党中央政策,实则既要着眼于国家大局,鼓励青年以集体利益为重,又要兼顾青年们的个人理想,保守他们在特殊年代里的个性追求,处境非常艰难,表演难度很大。
而更让人感到惊讶的是,这位领导的扮演者是一位从未涉足严肃政治人物的喜剧演员王宁。
王宁是开心麻花签约演员,在《索马里海盗》《乌龙山伯爵》《旋转卡门》《夏洛特烦恼》《废柴兄弟》等剧中塑造了诸如“张老师”“谢蟹”“怪盗王”“袁华”“许之一”等一系列深受年轻观众喜爱的喜剧人物。
(图为喜剧演员王宁搞怪扮相)
(图为情景喜剧《废柴兄弟》中王宁。右为王宁)
现场,主持人李冰问王宁,作为一位以饰演喜剧角色见长的演员,在演胡耀邦这个人物时,有什么感受。
王宁回答,压力非常大。所以在接演这个角色后,自己调查参看了与胡耀邦同志有关的很多资料,包括书籍、视频等。进剧组后,导演和其他主创也给了他很多帮助,这才最终完成了这个任务。
影片制片人张葆青也透露,当初第一眼看到王宁时,他一头长发,穿着嘻哈,觉得完全不可能。没想到定妆后,却让人眼前一亮。胡耀邦同志家属一致认为,相比于其他几位备选演员,王宁与胡耀邦同志的形象最为接近。
不仅扮相接近,王宁为塑造好这个人物,自己也下足了工夫。他本身是左撇子,为要学会用右手吃饭,自己买了几包瓜子,天天练习用筷子夹瓜子。
剧本中胡耀邦的大段台词也非常多,而每场戏试演前,王宁几乎都不需要看剧本。台词已经乱熟于胸了。拍摄中若有一丁点疏漏,他也会立刻表达歉意。他的工作态度和表演实力得到了全剧组的一致认可。
(图为《青春激荡的岁月》中的王宁)
首映式结束后观众的表现也让他稍感安慰。很多观众围着他热泪盈眶,他们争先恐后与他合影留恋,表达感激之情。
王宁感叹,那些观众有的从四川来,有的竟是特意从新疆赶过来。他表示,他们让他第一次深切地感受到百姓们对胡耀邦同志的感情,也是第一次感受到他们对于那段特殊岁月刻骨铭心的记忆。
(图为演员王宁与观众在一起合影。)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