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改革效应由微而巨
面对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基础条件薄弱、财力匮乏的现状,如何推进精准扶贫?甘肃省经过认真研究、精准设计,推出“1+17”扶贫政策,改革与扶贫相关的各方面工作机制,在外力拉动的同时,激发贫困地区的内生动力。
资本大户进军贫困地区,曾有许多顾虑。如一次性投入过大,回报周期长,以及当地产业配套能力低等。以问题为导向,从细节入手,临洮县主动推进26项“微”改革,尤其是通过农业经营体制创新,引导贫困户以土地承包经营权、生产工具、农业设施等参股到合作社、龙头企业,政府统筹投入的扶贫资金折股量化到贫困户。
在临洮县三益村,“跃雅森农庄”合作社通过土地流转,仅仅一年半,1.2万亩荒山得到彻底改造,动力电、自来水、水泥路陆续上了山。贫困户的扶贫贷款被打包入股合作社。贫困户根据家庭能力,从合作社认领蔬菜大棚及其他项目,只需做好日常管理,其余交由合作社进行统一规划和营销。2014年,在合作社的分红和打工收益让贫困户人均增收5000多元。
“120多贫困户彻底告别了行路难、吃水难,1000个现代农业大棚建起来,实现了传统扶贫6年才能达到的效果。”临洮县扶贫办工作人员说。
同样得益于改革,天水市清水县将给贫困户的精准扶贫政策“转移”到龙头企业,既推动了企业的落地,也通过企业拉动的方式加快了贫困户脱贫的步伐。
这些改革看似切口很小,但效果由微而巨,唤醒了“沉睡”的资源、闲置的资产,既降低社会资本进入扶贫领域的门槛,又分散了农户经营的风险,而且使贫困户享受到资源和政策收益,并在自觉融入大市场、大生产中改变自己的命运,先富带后富成为现实。
惠民生扩需求补短板促发展
在甘肃省新一轮精准扶贫中,水、电、路、房等长期制约贫困地区发展的短板成为政府扶持解决的重点,生产生活条件得以改善的贫困户,释放出的需求也吸引了有眼光的企业。
“这是我们新研发的‘节水型高压厕所’,不仅方便耐用,还比土埋法节省了一半的资金。”在临洮科技产业园顾地科技有限公司甘肃分公司展品间里,项目负责人说,这一产品就是公司专门针对“农村改厕工程”研发的。
随着自来水入户,改厕成为趋势。“未来贫困地区几乎家家户户都有改厕需求,政府又支持这样的公共项目,目前已有四五个县的负责人前来洽谈合作。”而这仅仅是扶贫给顾地公司带来的研发灵感之一。
武威市天祝天禾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是一家福建客商投资的大型海鲜菇工厂化生产企业,总投资1.4亿元。企业负责人曾宝成告诉记者,之所以来当地投资建厂,一是看中了当地蘑菇种植的自然环境,二是受到当地土地流转等扶贫政策的吸引。同时随着小城镇的建设,当地的消费市场也非常可观。(半月谈记者 姜伟超)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