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6日,前门大江胡同32号,工人在原址复建。新京报记者 浦峰 摄
11月16日,前门冰窖斜街15号,广东平镇会馆的原址只剩一间房了。新京报记者 浦峰 摄
新京报讯 近日,有文保人士称,前门东路东侧一片正在拆迁腾退的胡同区内,有部分明清之际的两处文物普查登记院落建筑被拆。对此,东城区文委已责令涉事企业查明情况,将予以惩处;责令管理公司加强监管力度。
前门东街以东,目前尚存一片建筑基本维持原貌的平房院落,纵横布局,构造出一片保留着旧时北京城独特的胡同肌理的历史风貌区,其内存在市级文保院落1座、文物普查登记项目45处。
这里保留着老北京的经典风貌人情,也随着时代发展逐步破败失修,自2003年,相关部门就已着手进行整治。
近日,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会员曾一智称,前门东侧有数处挂牌保护院落遭到破坏,其中最严重的是大江胡同32号和冰窖斜街15号,前者曾是一家商铺,后转为公私合营院;后者则是广东平镇会馆,始建于明崇祯年间,因平远、镇平二县举子赴京赶考路途遥远,这两个偏远山区小县人才难出,二县在京乡人捐资筑建会馆,取名镇平会馆,后改称平镇会馆。
“大江胡同32号几乎被夷平了”,曾一智很着急,同时广东平镇会馆原本两进的四合院式布局院落也已所剩无几,仅剩一间北房,“文物的尊严在哪里?”
想到这两处院落均为东城区文物保护普查登记项目,她就此事向东城区文委文物科进行举报,被告知已经知道此事,正进行调查。
曾一智质疑,两个院落均为文物普查登记项目不可移动文物,却一个未挂牌,一个挂牌后依然被拆,违背《文物保护法》相关规定,“法律要求相关部门对不可移动文物作出标示说明,建立记录档案,并区别情况分别设置专门机构或者专人负责管理”,即使是对不可移动文物进行修缮、保养、迁移,也必须遵守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
“擅自拆除不可移动文物,《文物保护法》第六十六条罚则明确”,曾一智表示,目前正在等待文委的查处结果,“即使是迁建文物,是否有相关审批手续?施工单位是否具有文物保护工程的施工资质?是否到相关部门备案?”她希望这些问题能得到有关部门解答。
■ 回应
管理公司监管不力 将惩处
昨日,东城区文委以及负责管理前门东侧拆除腾退工作的大前门公司,就两文保院落被拆一事进行了说明。
东城区文委相关负责人表示,早在10月22日时,文委执法队就已在巡查时发现了文物建筑被拆之事,并及时赶到现场调查取证,“责令停止侵犯文物的行为”,他说,目前已责令涉事企业查明情况,将予以惩处;责令管理公司加强监管力度。
大江胡同32号
因险情遭误拆
“大江胡同32号占地面积约130平方米,原本是民宅,里面有8家住户”,大前门公司相关负责人说,2006年,该院中的住户全部迁走之后,一直对其进行封堵管理,但由于该院年久失修,时常发生砖瓦掉落的情况,“部分墙体也裂了个大缝”。
她介绍,其间曾发现有文物构件丢失的情况,并因此在2011年时把院门口“乾义成”的牌子和砖雕收回保管,以保证文物安全。
同时,派遣巡查队巡视整个区域内的文物院落情况,“专门委托了一家公司”,但由于该院院内建筑逐步出现险情,加上该院落2013年确认为普查登记项目后尚未挂牌,“拆除队以为是民居,就给拆掉了”,该负责人说,目前已经根据院落地基和原貌,分别聘请了具有文物设计和文物施工资质的公司,按原貌恢复,并将原保存的“乾义成”牌匾和砖雕、门墩等安装回原处,建筑也尽量用拆下来能够使用的老砖瓦木料。
广东平镇会馆
被误“清除”
至于冰窖斜街15号的广东平镇会馆,此前已有60%的面积在市政道路建设中被拆除,大前门公司相关负责人说,为体现文物原状,在2006年时,就已向市文物局上报了迁建方案,但剩余建筑部分腾退工作至今未完成,迁建工作尚未启动,尚存一间北房、门道和东边的红砖房。
虽为挂牌保护院落,但平镇会馆已非原貌,周边较为破败,加之院落已经在2005年市政修路时部分拆除,今年出现了部分私搭乱建建筑和安全隐患,“我们随后聘请了一个公司来进行清理”,清理过程中,该院的过道被清除。
“确实是我们监管不力”,该负责人表示,此前曾向巡查、拆除单位分别下发了文保单位名单,但由于该区域文保院落较多,可能巡查不及时,再加上拆除队素质较低,导致了误拆文物的情况出现,今后将加强管理,按照文物部门要求已对大江胡同32号开始恢复建设工作,年底前完工;广东平镇会馆迁建工作也将在完成搬迁腾退工作、具备迁建条件后,尽快开工建设,今后也会加强看管。
■ 追问
前门东侧历史旧貌未来如何?
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繁荣和“学而优则仕”的科举制度高峰双重作用下,使得各省市在北京兴建了大量会馆,供同乡同业聚会和本地赶考士子落脚。
前门地区便是这些会馆聚集地之一,前门管委会相关负责人曾介绍,前门地区曾拥有会馆30多座,但时移世易,时下很多会馆沦为混居的大杂院,有的会馆甚至只是“址在物非”。
近日新京报记者走访前门东侧鲜鱼口、西打磨厂、大江胡同等区域时发现,此处不仅明清会馆众多,各个会馆现状也不尽相同。
除了上述被误拆的两座院落,较为类似的情况是多户居民聚集,文物院内巷窄、杂乱的“大杂院”式院落,也是文保人士关注的重点。
“不是不能使用文物”,曾一智认为,关键是怎么用,“合理合法的都可以”。
昨日,东城区相关负责人介绍,2003年至今,关于前门区域的规划方案已经有所变化,他说,已经确立了杜绝大拆大建、留住原住民引入年轻人、以院落为单位渐进式更新、充分利用地下空间等原则。
“一个院一个院地分析”,他说,此前前门是繁华的商业和居住区,已经不能满足老城区的发展需求,以及非首都功能疏解的要求,再加上院内胡同狭窄,“最窄的不到1米”,基础设施不够等问题,均会在保护胡同肌理的基础上,予以整体保护修缮,“物质和非物质的遗产一起保护”。
例如,对于现有破败的四合院,会在不改造原房屋风貌、结构的基础上,重新设计户型,增加厨房卫生间等现代生活空间,符合生活需要,“定位很简单,就是‘老胡同,新生活’”,他说,从而在整体保护文物的基础上,进行合理利用。
本版采写/新京报记者 黄颖
正文已结束,您可以按alt+4进行评论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