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4日,天水市秦州区淅淅沥沥飘起了秋雨,从天水市秦州区杨家寺乡一路颠簸八公里多的路程,走过一段泥泞的土路,记者来到了位于半山腰的杨家寺大庄村。
记者看到,这里的房屋都是低矮的土坯房,围墙和大门全用篱笆、石头、土坯围成。在村口,记者碰到了在村委会主任蔺小换,他向记者介绍了该村的情况。
蔺小换说,大庄村地处林缘区,海拔高,气候高寒阴湿,气温低、无霜期短,该村有61户405多人,由于区域内自然条件恶劣,致使交通不畅,信息闭塞,基础条件非常差,发展严重滞后,单一的小麦和杂粮种植已无法满足群众的口粮,村民已不再种田,吃穿全靠购买。2013年人均纯收入只有2280元,属典型的贫困村。
“村民以前靠山吃山,大多数村民连基本的口粮都不够,遇上好年景才能有一点收成。这两年,在上级党委和政府的帮助指导下,村里利用天然草场,发展畜牧养殖业,村民的收入才有所增加。”蔺小换说。
为改变大庄村贫穷落后的面貌,与全区同步实现脱贫的总体目标,秦州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多次深入该村,调研了解群众生产生活情况,倾听群众心声,寻找脱贫致富的新路子。
经过实地调研,秦州区委、区政府去年5月份决定对该村实施扶贫移民搬迁,彻底摆脱贫困现状。
据了解,该村异地搬迁项目总投资974.111万元。为将这项为民实事办好,区上领导围绕该村异地搬迁、发展畜牧养殖产业等事项与乡村两级干部、村民代表进行座谈,充分听取群众意见和建议。
“我们盖房,总共是13.4万元,自己掏8万多,剩下的由政府补贴。如果搬到镇子附近,比这里方便多了——娃娃念书方便,就医方便,外出务工也方便,信息也比这山沟沟灵通,自己干点啥也有门路。”蔺小换说:“现在我家养了40几匹马,预计今年收入能达到4万多,搬进新村后,我们将继续把旧村利用起来,发展养殖,增加收入。”
“村里以前还有小学,但因为条件太艰苦,调不来老师,娃娃们只好到二十几里外的中心小学读书,十分不便。”村民李伟伟告诉记者。问及她是否愿意搬迁时,李伟伟连声说愿意,搬迁后生活会很方便,子女上学远的问题也解决了。
从天水市秦州区杨家寺乡政府出发,靠近水泥公路旁边,施工队正在加足马力,建设一批新砖房。从边远山区迁出来的大庄村村民,即将在这里安家落户。
记者了解到,新村规划搬迁79户405人,年底主体将全面完成,待水、电、路等基础设施配套后,明年便可入住。
秦州区宣传部副部长张明春说,秦州区位于甘肃省东南部,其中农业人口45.66万。乡村经济发展水平极不平衡,农村基础条件欠账大,贫困面大。为确保安置群众能够“搬得出、稳得住、可发展、能致富”。
秦州区以易地扶贫搬迁项目为平台,做大盘子,融合各类资金,对贫困区域群众实现应搬尽搬,培育特色富民产业、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条件、实施农村生态环境治理、促进美丽乡村建设、撬动城乡一体化和小城镇开发建设,以大搬迁促进大发展、带动全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按照规划,秦州区2014年至2018年计划实施搬迁150村17191户81719人,贫困村32村2988户13832人。
据介绍,秦州区将易地扶贫搬迁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有力支撑,因地制宜,量力而行,宜集中则集中安置、宜分散则分散安置、宜插花则插花安置。单个安置点的规模可大可小、安置形式可以多种多样,确保安置群众能够“搬得出、稳得住、可发展、能致富”。
为了支持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培育,按照甘肃省、市财政部门要求,秦州区积极申报财政易地搬迁补助资金5.14亿元,用于藉口、太京、中梁、娘娘坝、天水5个乡镇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道路基础设施、中小型水利工程、土地开发、产业培育建设。
同时,秦州区以易地扶贫搬迁项目为平台,通过整合各类项目资金、申请农发行贷款、国开行贷款、易地扶贫搬迁贴息贷款、群众自筹、区级财政配套、招商引资、土地开发经营等方式,强化资金保障,放大投资效益,确保项目建设顺利实施,实现项目环境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最大化。
张明春说,秦州区坚持与小城镇建设与美丽乡村建设相结合,依托安置区建设,增加人口规模,提升聚集效应,促进三产发展,规划打造5个卫星小城镇,将辐射带动周边乡镇发展,让更多贫困群众通过易地搬迁实现脱贫致富。(呼双鹏)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