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10月7日电 据新华国际客户端报道,瑞典卡罗琳医学院5日宣布,将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中国中医科学院的药学家屠呦呦等三名科学家,以表彰他们对疟疾等寄生虫病机理和治疗的研究成果。值得一提的是,屠呦呦分享了这份诺奖的一半,“以表彰她对治疗疟疾新药的发现”。
【迟到的承认?】
↑20世纪80年代初,屠呦呦在进行科研工作。
屠呦呦生于1930年。1969年,她所在的团队参加抗疟药物研制项目。1971年,屠呦呦受到中医药典籍启发,提出用乙醚低温提取青蒿有效成分。1972年,研究人员成功提取了高效抗疟成分青蒿素。2004年5月,世卫组织正式将青蒿素复方药物列为治疗疟疾的首选药物。2011年,屠呦呦因发现青蒿素而荣获美国拉斯克奖。
屠呦呦从参加研制项目并取得科研成果,到获得诺贝尔奖,其间经过了40多年。许多人不免会问:为什么屠呦呦经历这么长时间才得到诺贝尔奖?有人甚至称这是一个“迟到的承认”。
【滞后的科学奖】
↑2014年诺贝尔奖颁奖典礼现场。
其实,从重大发现到获得诺贝尔奖需要一定的时间。在这段时间中,重大发现成果经历着一个被同行确认的过程,而这一过程往往是漫长、曲折和反反复复的。新华国际在此对诺贝尔科学奖的滞后时间作一梳理。
从1901-2014年间获得诺贝尔科学奖的得主情况看,从发表科研成果到获奖,物理、生理学或医学奖的最长滞后时间均为55年左右,相比较化学奖的最长滞后时间最小,为37年。
获得2010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英国生理学家、试管婴儿之父罗伯特·爱德华兹,他于1958年着手研究试管受精,1978年成功产生全球首名试管婴儿露易丝·布朗。得奖时,他已是85岁高龄,他的成果也已经有32年。
因细胞研究获得2012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英国人约翰·格登,早在1962年就在英国《胚胎学与实验形态学杂志》发表论文,报告发现细胞的特化机能可以逆转。到他获奖时,已经过去了整整50年。
研究表明,诺贝尔科学奖从获得成果到获奖时间的周期平均为22.7年。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