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州区,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天水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这里是人文始祖伏羲的诞生地,是华夏第一祭祖圣地,有“羲皇故里”之称。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丰富的文物遗址和地跨黄河、长江两大流域的独特地理区位优势,造就了秦州兼具“北雄南秀”的自然风貌和人文景观。这里文化底蕴深厚,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四季分明,交通便利,商贸发达。自古以来,南北风情、东西文化在这里交流荟萃,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地域文化,造就了丰富的旅游资源。这里有全国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明代建筑群、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4A级旅游景区伏羲庙,明清以来,一直是全国性的伏羲祭祀中心,一年一度的伏羲文化旅游节为中国最具发展潜力的十大节庆活动之一,其古老典雅的公祭仪式,已被列为中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4A级旅游景区的道教圣地玉泉观创建于唐代早期,经元、明、清三代多次扩建重建,形成拥有九十余座建筑的庞大道教宫观建筑群落。玉泉观以其悠久的历史,宏大的古建筑群落,深厚的文化内涵,珍贵的文物碑石,清幽的自然环境而被誉为“陇东南第一名观”。国家4A级旅游景区南郭寺始建于北魏,为唐代诗圣杜甫流寓行吟的陇上名刹,杜甫在此作诗117首,巨槐参天,古柏苍翠,泉水北流,风景秀美,拥有闻名遐迩的古“秦州八景”之一的“南山古柏”,始建于隋文帝仁寿二年(公元602年)的隋塔(史称舍利塔)位于南郭寺西院,历经1300多年,地宫仍完好保存,被誉为天水第一名刹。王昌龄的《出塞》诗“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歌颂的西汉名将飞将军李广正是秦州人,至今,位于秦州城南石马坪的李广墓还存有汉代石马,清代祭亭,墓碑,蒋中正亲笔题的“汉将军李广墓”等遗迹。漫步在街头,在民主西路,隔街南北相望的是秦州大宅门胡氏民居。胡氏民居又俗称南北宅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一组布局严谨、用料精良、雕梁画栋、曲徊幽静的明代庭院建筑群。南宅子,始建于明嘉靖年间,为明代山西按察副使胡来缙的居所,现已成为西北地区极具特色的民俗博物馆,现陈列有历史名人书画、皮影、剪纸、根雕、刺绣、车杖等各类民俗展览,同时,举办天水地方戏曲和曲艺等演唱活动;北宅子是胡氏民居古建筑的北半部分,为明代太常寺少卿胡忻的私宅,是明清时期天水民居古建的典型代表和标志性建筑,也是我国西部地区明清古建的重要实例。沿城区主街鳞次栉比排列的万寿宫、纪信祠、陇南书院、文庙、山陕会馆等明清古建筑,散发着这座古城特有的历史风韵和文化积淀。树龄在500—2500年的各种古树名木,遍布古城,是秦州古韵的历史见证。藉河风情线,碧水蓝天,令人心旷神怡,使古城又添新韵。传统文化与现代审美结合的伏羲、天河、龙城三大广场又象征着这座城市开放、发展的广阔胸襟。古往今来,以一街、两山、水韵、古树为主体组成的秦州区旅游画卷吸引着无数中外游人。众多的仰韶、先秦、三国古文化遗址和赵、钱、李姓氏文化更呈现出秦州文化的多元和久远性。秦州更是素有“陇上江南”的美誉,是黄河、长江两大流域的分水岭,属大陆性半高寒半温润气候,海拔1130--2700米,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年均气温10.72℃,森林覆盖率为44.16%,气候条件优越,自然环境优美,是生态旅游度假的理想胜地。
通过不懈努力,全区现有国家A级旅游景区6处,星级宾馆(饭店)17家,旅行社及其门市24家,农家乐乡村旅游经营户近60户。辖区内旅游资源得到合理开发和利用,基础设施条件不断完善,综合服务功能明显增强,旅游行、游、食、住、购、娱六大要素日臻完善,产业规模和行业素质日益提高。今后,秦州区旅游业将紧紧围绕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以打造全球华人寻根祭祖圣地为核心,坚持走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路子。以“一带一路”为统领,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天水黄金段历史文化名城,积极承揽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任务,突出“羲皇故里”、“秦州古韵”、“陇上江南”三大品牌,以始祖文化为内涵,以古城风韵为载体,以重点旅游项目建设为抓手,以休闲度假旅游为突破口,以产品开发与市场营销为着力点,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配套提升旅游产业要素,增强旅游产业竞争力,塑造旅游城市形象,力争将秦州打造成为集文化体验、休闲度假、商务会议、生态宜居于一体,历史文化深厚、生态环境优美、民俗风情浓郁,西北一流,全国知名的文化体验与生态休闲旅游目的地。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