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泛滥成灾的抗日神剧雷剧、草莽揭竿的英雄抗日传奇剧,《毕业歌》则妥帖温和得多。举目皆是高屋建瓴的战场局势,鲜见将大时代的余晖投射于个体的描绘,《毕业歌》是后者。娓娓道来的生活细碎,渗透进革命的点滴,黏连起整个上海的风云变幻。家国天下,特殊时代的跌宕已经构筑了足够多的戏剧性,就不需要极端的爱恨与夸张来渲染。于无声处听惊雷,当如是。
《毕业歌》的开场是上海滩十里洋场的画卷,热血的爱国青年用自己的方式对城中的鬼子展开近似恶作剧般的战斗。以为又要从大格局入手,不是彼此鱼死网破就是来个学运高潮,剧集却笔锋一转,开始叙述起上海城中的一户破落贵族家庭的日常来。稀里哗啦的麻将声,太太们轻言软语的上海闲话,安宁而和乐。就连少爷王沐天与小姐王多颖的哀愁心思,都显得那么理想化——王沐天趁着母亲打麻将,挖了家里的金条给一起恶作剧抗日的小伙伴们;王多颖则惆怅着母亲不让自己上学,导致与未婚夫洪望楠分开。然而在这股安宁和乐中,却也有暗潮在涌动。洪望楠秘密潜回上海替国军网罗飞机制造人才,叶荔红则冒充桑霞进入了王家为新四军购买药品。宁静与潜流,在剧中始终交错,牵引着人物命运的走向,最终把所有愿意不愿意的人,都卷入了这一场洪流之中。也未尝不是昭示着大时代的风云暗涌。以这样的方式缓缓叙述,而非快节奏地堆砌事件,显然更加润物细无声——覆巢之下焉有完卵?不必强加大道理,不必拿出本本与主义,自会明白革命的真谛:不是为了死,而是为了生。
与《毕业歌》不骄不躁的剧情交相辉映的,是剧中的人物的立体与丰满。严歌苓擅长挖掘人性,大家都知道;但能够在人物群像图里做到人物们不被同质化,已然很难。而要赋予剧中的这些充满了生活气息的人物以特性,让他们的人性特点都独树一帜,更是难上加难——他们不是高大上的英雄,不是全能全知的真主,他们很平凡,人性的困顿、情感的纠葛与你我如出一辙。洪望楠的进退两难,季家鸣的不择手段,朱玉琼的固执体面,王沐天的单纯血性……只是他们在面对碾压而来的历史车轮时,没有退缩。那点微弱的人性光华,才让他们显得更加伟大。
不得不说,演员们的出色表演让这一出并不硬high、却依旧能感受到浓浓家国情怀的剧没有失了章法。王耀庆、祖峰的演技就不说了,依旧保持一贯的水准,从志同道合到心生嫌隙到分道扬镳,仅从彼此交锋的神态上就可见一斑。令人惊喜的是本不让人看好的付辛博,竟然没有拖了人物的后腿。王沐天是全剧中相对比较理想化的人物,满怀报国激情,一心想上战场。令人欣喜的是随着故事的推进,他没有被塑造成一个孤胆英雄,也没有变成一个满口宣传口号的愣头青,而是让人看到了一个有着良好家世的、充满理想的青年在那个时代背景下的选择、矛盾和成长。通常新人演戏,喜欢用夸张来表达,但幸好付辛博没有。沉下来,反而更自然,于角色更有助益。如果说付辛博是意料之外,那么邬君梅就是经验老道。她演过很多次上海女人,可似乎每一次都让人看不腻。一袭袅袅旗袍,一口吴侬软语,她在哪里,哪里就有“上海韵味”。上海太太的雍容、体面、不服输,她信手拈来。
剧中有一句台词,很好地概括了这部剧:“我们这代人的青春和爱情,全被战乱的时局打碎了,可越是这样,那份对爱情的渴望就越强烈,好像你越压制它,它的反弹力就越大。”情怀不是喊喊宣传口号就能得来,像《毕业歌》这样细细叙述,没有神化、没有英雄,却同样能让人感念那个时代的风华。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