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出现过一系列历史名人,西汉飞将军李广便是其中之一。这位勇猛矫捷、精骑善射的名将,一生转战西汉北防边境八郡之间,戍边四十四载,历经大小战争七十余仗,匈奴称其“飞将军”,但最终非但未称王封候,反落了个自刎疆场、尸骨不知所去的悲惨结局,留下了中华民族的千古之谜。历史和人民给予李广最大的公正和同情。司马迁在《史记》中专门辟出几尺,为这位官阶最高二千石的将军写了一篇传记;历代文人墨客的赞颂诗词更是数不胜数,既有“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渡阴山”的豪气,也有“至今犹忆李将军”的叹息;上世纪三十年代,毛泽东亲笔手书了《出塞》一诗,蒋介石亲笔题写了李广墓碑塔词,不约而同地抒发了对李广的凭吊与敬仰之情。历史的公正,人民的同情,李广成为中国历史上为数不多家喻户晓的名人,成为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的典范。纯朴的家乡人民为其自发修建了壮观的墓冢,派两匹神奇的石马日夜守护在墓前,并将村名改为“石马坪”。本世纪初,当地政府对李广墓进行了最大规模的维修和扩建。将军英姿重焕神威,大汉雄风再显雄壮。
李广墓位于甘肃省天水市秦州区城南文峰山,为全国唯一一座西汉名将李广的长眠佳城。现为天水市文物保护单位,天水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占地20余亩,为三层阶梯式布局。一层为展厅,主要陈列和展览李广太守印模、西汉故事以及清代墓碑、蒋介石题字碑等文史资料和珍贵文物。让人流连于“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渡阴山”,“汉皇按剑起,还召李将军”的赞叹与感怀之中,或体会于战马嘶鸣,刀光剑影的古战场,任思绪飞扬,挥戈跃马,驰骋疆场。二层为清代悬山顶式祭亭,雕梁画栋,古朴幽远,是祭祀、凭吊、怀念李广将军的主要场所。三层为主墓区,圆形的墓冢,矗立的碑塔,架起了与英雄交流沟通的桥梁;周栽64棵侧柏树,是李广64年生命的见证;70棵高大乔木记录了李广将军一生与匈奴七十次战斗的辉煌;密植的红叶李、红叶桃则诠释着“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千古评价。园内四季常青,三季有花,两季有果,树木荫荫,芳草萋萋。汉阙、回廊、展厅、祭亭等建筑掩映其间,优雅而肃穆。美丽的神话故事,又给景区笼罩上了一种神秘的传奇情趣和丰富的审美色彩。徜徉其中,深深领略历史之远,人文之美,吊古抚今,情与景相交相融,富有诗情画意。
公元前129年,汉武帝发动了关市诱敌奇袭战,李广领兵出雁门攻打匈奴,由于匈奴兵多,加之李广身受重伤,匈奴打败了汉军,并且活捉了李广。匈奴首领单于听说李广骁勇善战,爱兵如子,便下令三军:“抓住李广,要将他活着带到我的面前来”。于是,匈奴骑兵在两匹马之间架了一张网,把李广用绳子绑缚,驮在这张网上。走了十几里,李广从昏迷中醒来,发觉自己不能动。这时他想:自己一生与匈奴作战,今日竟成他们的俘虏,若不设法逃脱,岂不遗笑后世!他便充分发挥他的聪明才智,一边假装死亡,一边微微睁开眼睛,看到身旁正好有一名匈奴少年骑着一匹好马。他大喊一声,挣断绳子,跳上马,夺了匈奴少年的弓箭,并把他推下马,打马飞驰而去。匈奴兵个个吓得目瞪口呆,面如土色,在惊慌中急忙追赶,李广回身发箭,匈奴一个个应声而倒。不一会儿,李广就跑的无影无踪了。匈奴因此而称李广为“汉之飞将军”。但回到汉朝军营以后,朝廷认为雁门关战役,损失太重,而且李广被匈奴活捉,理当斩首。李广不得不按照当时的法律规定,倾其家产,用钱买回了自己的生命,做了一位平头老百姓。
李广在年青的时候,住在西关李家巷(今飞将巷)。他坚持习武练功,练就了一身好武艺,尤其是骑马射箭,百步穿杨,百发百中。一天晚上,他看完了兵书,走出门来,只见一轮明月高挂,夜深人静,他便背上了箭,沿河岸向东走去。不知不觉间来到城东的郊外,这里长着一排排参天大树,风吹得树叶沙沙作响。猛然间,他看到树旁一堆乱草之中,有一只老虎卧在那里。这时他一下想起近些日子,乡下发生了几次老虎伤人的事。便毫不犹豫地取下弓来,搭上箭,全神贯注,只听“飕”地一声响过,老虎应声而倒。李广深知老虎被他射死了,也没前去看个究竟,便迈步向回家的路上走去。第二天一早,东城的一个老石匠吃惊地发现,他昨天刚刚雕好的一尊石头大老虎,不知道什么时候躺倒在树旁,还有一枝箭,正巧从石虎的脖子下边扎进了喉咙里!箭头入石有多深,说不清楚,剩在外边的只有箭尾巴上的羽毛了!他使了好大的劲,怎么也拔不出来那枝箭来。这件事很快传遍全城,好奇的人都前去观看,有人认识,那是李广的箭,大家都说年轻的李广是个神箭手。后来,李广在四十多年的军事生涯中,东征西讨,屡建奇功,威震边关。天水的乡亲们追念李广青年时代的这段佳话,有感于“苦功不负有心人”的深刻道理,便在他当年射翻石老虎的地方,修了一座“射虎寺”,地点就在如今天水市东关路南石坊堂巷子里。同时,民间传颂着这样一首诗: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入石棱中。
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大将卫青、霍去病分东西两路攻打匈奴。年过六旬的李广,壮心不减,数次向汉武帝请求出战。汉武帝认为李广老了,不愿意让他去。但又经不起李广的多次请求,只好派他担任前锋随大将军卫青出击匈奴。出塞后,卫青从俘虏口中得知单于住地。便亲自带领精兵强将追击。却让本为先锋的李广与右将军的兵马会合,从东路迂回包抄。东路不仅曲折,路途遥远,而且水草较少,不利于大部队集结行军。于是,李广便向卫青请求,说:“我部本是前锋部队,况且我自成年便与匈奴交战,今天才得到一次与匈奴单于正面交锋的机会,我愿意冲锋在前,杀死单于”。大将军卫青出征前,汉武帝曾暗暗告诉他,李广年龄大了,命运也不好,不要让他与单于正面接战。而这个时候,卫青的好友公叔敖由于犯了错误,刚刚失去了王侯之位,在卫青手下担任中将军。卫青为了让他立功而重新获得封侯,便让公叔敖与他自己一同正面迎战单于,所以他没有同意李广的请求,还是把他调开了。李广知道这些情况后,非常气愤,带领他的部队和右将军赵食其合兵出东道。由于军队没有向导,迷失了道路,没有按时到达指定的战场。此时,卫青已于单于接战,单于知道是汉军的主力部队,连夜撤退,卫青徒劳而返,在回军的路上,才与右翼部队会师。卫青派幕僚带着干粮和回酒慰问李广,向他询问右翼部队迷路的经过,说大将军要向朝廷上报此次未能按时会师的情况。李广拒绝回答卫青,卫青大为生气,又派幕僚催逼李广的参谋们立即到军中核对此次行军的军事文书,接受审问,以此威胁李广。李广不为所动,坦然回答道:“校尉们无罪,迷路的责任在我,我自己应去受审”。把责任全部揽到自己头上。然后在营中巡视了一回,又快步回到帐中,望着那些多年与他同生死的部下吏卒,感慨地说:“我自少年从军与匈奴打了七十几仗,现已年过花甲,哪能再受得起这样的屈辱”。说罢向南下拜后拔剑引颈自刎。一代名将就这样含冤殒落了,时年64岁。
相传,李将军死后,他的座骑也跟着死掉了。李将军的战马是一匹雌马,还有一匹雄马相继也死掉了。说来也奇,这两匹战马死掉后,就迎风变成一对神马,并来到李广故里。他们每天目睹人们对李广无限怀念和崇敬之情,于是商量着要学李将军的高贵品质,为秦州人民做好事。从此以后,它们不辞辛劳,每年春季,就奔到千里之外的“天府之国”四川,吸食那里的天地之灵气。回到秦州后,为穷人家的麦田踏青、施肥。它们夜出晨归,由远及近,凡是经石马踏过的麦地,当年的收成肯定很好。时间一长,被四川的老财主发现,就请当地的能人守在麦田,发现有两匹神马,便暗中跟踪,经很长时间寻找,来到天水,找到了这两匹神马。回去后就告诉老财主,老财主召集当地的恶人,拿着石匠的工具,藏在神马经过的地方,乘神马不备,砍掉了神马的头,想让它们无法回到秦州。神马被斩首后,它们的灵魂不死,凭着对秦州父老的挚爱和一股坚韧不拔的毅力,相互依靠着回到了秦州。从那以后,这两匹神马便分立两旁,全神贯注,再也没有离开过李将军的陵墓。当地的人民,见这两匹马忠实,很敬佩它们的勤劳善良,就奉若神灵,将原村名“文峰村”改为“石马坪”,沿用至今。
李广墓是一座纪念性的衣冠冢,里边埋有一盔、一袍、一靴。墓堆高约6米,周长37.7米,以石砌成,青草覆顶。碑塔用青砖砌成,高约9米,由塔座、塔身、塔顶三部分组成。塔顶高约1.19米,喻示李广死于公元前119年。碑词由蒋介石亲笔题写,胡宗南制作并建立,用汉白玉制成,高约5米。文化大革命时期,红卫兵抠掉了“蒋介石”署名,欲将此碑推倒。当时,李广墓为石马坪中学所占,该校校长为保护这座碑塔,苦思冥想一整夜,终于想出了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第二天,他组织人员将碑塔中央用白灰覆盖,并在上面用油漆书写了“毛主席万岁万万岁”,得到了红卫兵的认可,让碑塔留存至今。
在天水历史上有李广这样一位知名中外的名将,是这座名城的丰碑,是天水人的骄傲和自豪。在40余年的军旅生涯中,他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高贵品质,体现了我国西部民族的精神风貌,形成了果敢骠悍,勇猛顽强的尚武精神;自强不息,吃苦耐劳的奋斗精神;文治武功,建功立业的进取精神;清正廉洁,无私无畏的奉献精神;不怕牺牲,舍己为人的龙马精神。由于他的战功、政绩显赫,功勋卓著,得到了后世人们的称颂,文士和史家不惜笔墨,撰写李广。汉太史公司马迁、史家班固所著《李将军列传》和《李广传》,宋代史家欧阳修、司马光在《新唐书》、《资治通鉴》等论著中都以翔实史料论述了李广。李广身后,已历两千一百多年,在文化学术界和包括一些领袖人物也都为之泼墨撰文,吟诗作赋,大著累牍,诗篇如雪,为这位民族英雄大唱赞歌。近年来,在甘肃开展了李氏文化研究的热潮。李广的故乡开展了宣传李广的活动,引起了良好的社会反响。军旅作家杨闻宇先生发表了《平安旧战场》一文,论述了李广与天水军旅文化的关系。首次提出了将研究李广课题纳入军旅文化。军旅作家赵太国先生发表了《艺高人胆大》一文,论述了李广抗击匈奴的战略战术。李振翼先生发表了《龙城天水与李氏文化》一文,强调了李氏文化在天水的观点。呈凡先生发表了《李广武艺的继承与弘扬》一文,记述了李广七十一代孙西北棍王李森林的不凡事迹。
李广墓建成后,历代政府和人民都非常重视,不断维修和扩建,一直是古秦州大地上一处极为重要的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宣传展示基地。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李广墓同样也遭受了自然灾害、战争等不利因素的破坏,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仅剩一座孤零零的墓冢和一座被白灰涂抹的光秃秃的碑塔以及几间破屋烂房,石马坪中学的孩子们在这些破屋烂房中高声吟诵着《李将军列传》。这种情况迅速引起了市、区两级政府的高度重视,搬迁了学校,将李广墓列为天水市首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并决定实施飞将公园建设项目,对李广墓进行历史上最大规模的维修和扩建。2006年,主墓区建成开放,截止目前,已陆续接待国内外游客30000余人次,在推动天水经济发展,宣传天水形象等方面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李广墓是将军的居处,更是一座文化的舞台,它是包容的,它也是开放的。游历其中,李广将军以少示多,以静制动;以势求胜,以奇制敌;以长制长,速战速决的战略战术将成为我们克敌制胜的无价之宝。他那格杀猛兽、取旗叛军、射石没羽的高超武艺将化作我们为国争光,为家乡父老争光的豪情壮志。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