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十堰7月9日消息(记者王逸群)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近日,中国之声连续报到了湖北省十堰市第十三中学在暑假期间强制安排学生参加艺术培训班的事情。这个培训不仅让这帮孩子的完美假期泡了汤,更受不了的是在这炎炎假日里,孩子们竟然要到400公里以外的武汉去补课,而且补课时间居然长达5个月。
报道后,十堰市张湾区政府召开会议,对十堰市十三中计划组织美术特长生暑期赴外地补课一事紧急叫停,并且针对该事件,在第一时间下令该学校清退培训费,并且按程序正在处理有关责任人。然而,这件事没完,居然还有学校在顶风补课。
湖北省十堰市第十三中学高二学生家长钱先生告诉记者,包括他的孩子在内的两个“美术班”一共80多名美术特长生,都被学校强制安排,从放假第一天开始,就赶赴武汉的一家名为“武汉艺考画室”的培训机构学习。
钱家长:他班主任今天给我们开了家长会,说我们的孩子要到武汉去搞美术培训学习。美术班的都要去。班主任给每个家长发了个老师的银行卡号,说5号就走,两三天之内把钱打到卡上。老师强迫让去,不去不行 。
该学校的多位家长表示,加上培训费、住宿费在内,每一个学生要交一万多,而在采访中,该班级的班主任以及培训机构的负责人,也向记者证实了这件事。
报道播出后,湖北省十堰市张湾区政府就召开会议,对该事件进行了紧急叫停。
张湾区教育局负责人:报道之后,我们迅速对十三中学计划组织美术特长生到武汉地区利用暑期培训这个事儿叫停了,对已经收取的、代收的培训费立即清退,并且要求在一天之内全部清退到位。我们成立调查组进驻学校,对该事件进行调查处理,并且在全区开展违规培训专项整治,杜绝此类事情的发生。
之后,当地教育部门展开了调查。据了解,包括涉事班级班主任老师在内的有关责任人,都按照规定被给予了处理。
张湾区教育局负责人:现在对于整个事件的调查,基本上是结束了,根据调查的情况,该事件涉及到的两个班级共有学生89个人,涉及到的赶赴武汉培训的学生有62个人,其中59个人已经缴费73.5万元,这73.5万元培训费,我们已经7月6号的中午以前,已经责令学校全部退还给家长了。
记者:十三中的班主任老师或者校长有处理吗?
张湾区教育局负责人:这个我们按照程序,对从校长、书记到相关的老师,我们都要进行处理,现在按照程序办理过程中。
随后,记者向该班级的学生家长进行了求证,对方表示,十三中学确实已经清退了相关的培训费用。不过,在报道播出以后,又有一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家长告诉记者,十堰市东风高级中学也在补课中,每一个暑假补课的学生都要交300多元的补课费。
家长:东风高中,学校现在就在补课,而且必须让学生补课,还要收取相关的费用,从7月1号开始补课到这个周五,然后从8月1号补课到9月1号。必须要学生上课。
记者:相当于这周上课一周,然后8月到9月一个月,一共五周?
家长:对对,他们高三就是补课高考的那些么,数学、语文、英语、地理,收费他们今天刚交过费,已经开始补了。
这位家长为记者提供了学生补课的课表,以及学生穿着该校校服在校园内课间休息的照片。他向记者透露,截止到昨天(8号)下午,学校的补课行为依旧没有停止。
此外,包括十堰市郧阳区第一中学在内的多所学校的学生或者家长,都向记者反映,他们的学校,正在或者即将利用暑期进行补课。郧阳一中的一位准高三学生,还向记者提供了一份学校下发的通知,其中明确写到高三年级7月25号开学上课,比十堰市教育局规定的开学时间早了一个多月。
为何教育部门三令五申严禁假期有偿补课,当地补课乱象依旧屡禁不止呢?湖北省教育厅一位工作人员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虽然他们每年都下达过有关文件,但是确实应该在监管方面多下下功夫。
湖北省教育工作人员:我们正在处理这个事情,所有的相关的事情和学校都转达过去了。这个事儿尽量还是要到基层去看一看吧,到各个单位看一看。然后具体的再处理。我们的通知发过去以后,还需要督促和监管。我们在放假之前就发了通知,这几年都是明令禁止的。这个事情呢,学校也很无奈,他们觉得别的学校补课了,他们如果不补课,就不在一个起跑线上。还有一些家长强烈要求要补课。也是一个矛盾。学校补课这个是一个社会性的问题,关系到千家万户,也确实是不容易。
对于补课,教育部门早有禁令,此前出台的《严禁中小学校和在职中小学教师有偿补课的规定》,划出6条“红线”。对于违反上述规定的中小学校,视情节轻重,相应给予通报批评、取消评奖资格、撤消荣誉称号等处罚,并追究学校领导责任及相关部门的监管责任。但是为什么“禁令”之下补课市场仍旧高烧不退呢?
或许正如刚才上述那段话道出的其中的原委,屡禁不止的背后折射出目前学生和家长唯分数论作祟和互相攀比的心态在作怪。除此外,对于发现的补课行为,除了不疼不痒的通报批评或者写出检查,及时停止补课外,鲜见有人被问责并丢掉官帽甚至饭碗。这样不带电的“禁令”监管模式下,恐怕很难威慑学校。
因此,对于假期补课,我们需要学生和家长放平心态,对学校补课说“不”,而在说“不”的背后更需要强有力的制度支撑和话语环境支撑。
正文已结束,您可以按alt+4进行评论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