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此时,电视人都在议论“一剧两星”政策。一部电视剧只能同时在两个卫星频道黄金档首播,每晚最多两集——最初的惶惶过后,圈内人很快画出美好蓝图,观众面前的电视剧内容更丰富多样,明星虚高的片酬回归理性,国产电视剧最终能步入去芜存菁的道路。
政策实施将近半年,探讨得失成为今次电视节一大焦点,《一剧两星下的新策略》论坛便在此背景中召开。但其结论恐怕不如描绘得那般旖旎,一年前设想的诸多利好现在多半仍在梦里。
跟播已成风,库存依旧是库存
赵薇与佟大为关于子女教育的争论不见休止,李雪健换了个频道跟黄磊演绎父子情深,“王大花”的革命生涯仍在继续,就连年初引发过话题的“武媚娘”还能在换台过程中偶得一瞥。打开电视,好不热闹,却更眼熟。
“一剧两星”落地近半年,摸石头过河的电视台集体寻求利益最大化。于是,小心翼翼地跟播成为安全选择。首轮过后,二轮、三轮不断涌现,甚至首轮未曾完结,1.5轮紧随其后。统计显示,2015年前5个月,全国30多家卫视中至少有8家首播剧数量为零。
不可否认,跟播由于在一定程度上集聚了便利且灵活的宣传效应,购剧成本又远远低于首轮,对于各大卫视,尤其是预算有限的二三线小台而言,都是一笔划算买卖。但大面积跟播已然造成了新剧的释放量减少,每年七成的电视剧库存依旧难见天日。这显然有悖于“一剧两星”政策的根本初衷,偏离了丰富荧屏、百花齐放的正道。中国电视剧制作产业协会会长尤小刚不无担忧地表示:“‘一剧两星’本是希望各家电视台分散注意力,但现在看来,选剧的谨慎反而让各家卫视聚焦到少数剧集。长此以往,今年的库存或许积压更严重。”
投资更保守,大牌片酬不降反升
四家电视台联手减为两家拼单,“一剧两星”对电视剧播放平台的限制也对电视剧制作成本提出新要求,将迫使制作机构开源节流,降低生产成本。不过,这似乎是新政落地前的推测。事实上,“一剧两星”对整体拉低剧集制作成本的效应尚未显现,关于大牌演员的片酬变化圈内已基本达成一致。
“目前有6000多家制作电视剧的影视公司,真正有票房影响力的演员不过男女各30人,你不找,自有别人找。”在知名编剧汪海林看来,“大牌演员降薪的可能性一点儿都没有,甚至还会因奇货可居不降反升。”
此前热播的《虎妈猫爸》就是最好例证。该剧制片人黄澜坦言,公司投资时的确为赵薇的天价片酬踟蹰过几分,“但考虑到她对收视率的保障,我们最终签下合约。”事实证明,《虎妈猫爸》的片方是明智的。如今从荧屏席卷到生活的话题热度,已为电视台与片方带去双重利益。
按尤小刚的说法,“一线卫视的购片费在往年200万元一集的基础上提高了30%-50%。原本以为中小成本的剧可以卖给二三线卫视。但实际情况是,他们宁愿买大牌明星出演的‘大剧’二三轮,也不肯买低成本剧的首轮播出。”
市场繁荣了,赢家只是电商
“现在的电视剧市场肯定比以前繁荣了,毫无疑问。”说这话的是头条传媒资深娱乐营销人唐海威。但他的后半句是:“繁荣的得益者是电商而未必是电视台,这也是肯定的。”
现在,要在荧屏上找一部完全没有广告植入的剧集,估计难度不小。连古装戏中都可夹杂“某某阿胶”的台词,更别说各路都市时装剧。后者之中,大到车辆、家具,小到女演员颈间配饰,都能通过“扫一扫”直达购物平台。台网融合、台商融合,成为越来越多电视人挂在嘴边的热词。“越来越多制作方已认识到,要从筹拍阶段就开始营销介入,”唐海威说,“营销全程跟进的优势在于,不仅电视台、媒体会加以关注,商业客户、广告植入也会看到你。而有了电商平台的介入,其背后的粉丝效应也会从一定程度上促动电视台购剧。”
文章来源:文汇报 责任编辑:刘姗(实习)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