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文化 > 传统文化 > 正文

中外合拍电影 是否真能“合拍”

在全球化浪潮下,中国电影也开始实施“走出去”战略,中外合拍片成为中国电影走向世界的重要手段。然而,不少中外合拍片却被诟病为主题模糊、故事杂糅、缺乏思想性,形式与内容两张皮的“伪合拍片”“贴拍片”“协拍片”。为何合拍片会出现种种“不合拍”的现象呢?第五届北京国际电影节中外电影合作论坛围绕“国际合拍的新趋势”“新语境下跨文化电影合作”等主题深入研讨,记者围绕主题在会下进行进一步采访,剖析案例,共探中外电影全方位合作前景。

为何合拍成调料?

利益选择致中国元素浮于表面

最近两年,电影中外合拍之风席卷了神州大地。简单地说,所谓“合拍”,就是内地和外国制片公司共同投资、拍摄,版权共有、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合作形式。业内专家对于目前的合拍片归类为三种,一是外方主导制作,如《功夫梦》;二是中方主导制作、外国演员出演,如张艺谋的《金陵十三钗》;三是外方只是资本的介入,外形上是纯粹的华语片。

2012年,中国与多个国家签署了政府间电影合作协议,使合拍片享受国产片的待遇,也开启了合拍片热的序幕;今年3月下旬,电广传媒牵手狮门影业展开15亿美元的巨额合作;4月初,华谊兄弟美国公司与STX娱乐公司签订3年内不少于18部的电影合作计划。中外合拍成为了中国电影产业参与全球文化产业竞争的必然选择。

合拍片为何如此受各方青睐?

究其原因,其中很重要的一方面,是由于来自全球的片商影人不约而同瞄上了中国广大的市场,于是尽可能去借助某些力量来迎合这座巨大“金矿”的需求。然而,每一年能进入内地的外国影片都有明确的数量限制,即使影片能在中国上映,所获得的票房分账比例也少得可怜。在这种情况下,多数外国制片公司便会绕开进口的配额限制,同一些国内投资方、制片方联合制作影片。这些影片,一旦获得了合拍片的身份,就能以“中国制造”的身份上映,无论是在排片、分账比例还是政策支持方面,都大大优于“进口片”。

此外,业内人士坦言,除了“中国制造”在国内的身份优势外,合拍片在国外取景也能获得外国的税务支持。导演黄建新谈到,他去年在法国监制了一部电影,拍了一个月花了三百多万欧元,最后退了27%的税,在中国还没有这个情况。而英国电影协会首席执行官阿曼达·内维尔也表明,英国已经和中国签署了协议,如果你是想和英国做合拍电影的电影人,可以到英国电影协会,有专门的办公室帮助解决所有的减税问题。一般情况下在英国拍片能拿到25%的退税比例,前提是这部分资金都是在英国花费的。

任何事物从诞生到成熟都有一个过程,发展迅猛的合拍片也出现了许多不“合拍”的现象,急需纠偏和完善。

威秀娱乐集团亚洲公司总裁艾秋兴(Ellen Eliasoph)坦言,好莱坞的电影或者好莱坞的制作方,在寻求接近中国观众的方式时,会根据相关“合拍规定”习惯性地在电影中加一些中国元素,要么在中国拍一段,或者剧情某段将时空穿越到中国,要么把一个中国明星安插到电影里,这些中国元素只是电影的一种“调料”。

北京海润影业有限公司副总裁韩肯表示,从文本构建的角度上来看,合拍片角色的建立和对话也常常出现问题,比如一般爱情故事最初会设定一个西方人和一个中国人相爱。我觉得这样的角色设置根本不会成功,实际上这与中国观众并没有建立起任何的联系。而有一些对话是从西方直译过来的,中国观众也很难接受。在追逐利益的过程中,电影制作方常常忽略电影文本本身的文化融合,韩肯谈到,很多合拍片项目的建立呈现本末倒置的状态,更多是因为政策去拍电影,而并非是有了好故事,再去考虑如何通过政策获得利益。

如何打造一部成功的合拍片?

尊重对方文化加强技术交流

如何解决这些发展中的新问题,很多电影人也进行了反思和探索。

近两年,中韩合拍片的成绩特别突出,今年1月根据韩国电影改编的《重返20岁》,获得了3.64亿票房,此前吴基桓执导的《分手合约》亦取得1.92亿票房佳绩。爱情轻喜剧等中低成本的电影受到观众好评。韩国希杰公司参与了这两部电影的制作。公司首席执行官郑泰成分享经验时谈到,除去市场之外,中韩之间的文化、历史和价值观也有相近之处。合拍片《分手和约》和《重返20岁》实际上都是反映了较为相似的价值观,反映了一些亚洲共通的人性和人情。虽然是翻拍,但没有简单把这个故事拍成中国版本,而是将中国本土文化融入其中。比如,《重返20岁》中老年人聚会的地点,由韩国的老年咖啡馆变成了中国老人常去的老年社区活动中心,加上穿插的广场舞场景,以及邓丽君怀旧歌曲,很难让人想到这个故事脱胎于韩国。

郑泰成说,要想做一部成功的合拍片,相互理解对于对方文化的尊重是一个很好的起点。每一个国家都有自己的行业、都有自己做电影的方式,这里没有说哪个国家的方式是绝对正确的,所以与中国的合作伙伴合作时,首先要尊重对方,再去相互理解,就能够形成很好的协同效应,这需要耐心和沟通。

韩裔美国导演余仁英谈到《功夫熊猫3》的创作时表示,有很多中国艺术家参与到电影制作中,他们不仅仅是在执行,还在设计。像余仁英的助理导演和动画部主管都是中国人,对每个动画电影的细节都需要去做很好的设计,需要非常精确。

“记得我第一次去动画梦工厂时,当时讨论这些角色的设计,中国设计师说你把朝代都给搞错了,中国普通观众不会犯这种错误。后来我们重新设计了里面的一些角色。”可以看到团队里面有很多的艺术家对中国的文化非常熟悉。在制作的每个步骤中都可以听到来自中国的声音。现在趋势已经发生了变化,我们在做合拍动画片时会看到有更多的中国艺术家参与进来。余仁英认为,两国之间有相同之处也有区别,发现这两种文化之间的差异是一件好事,如果团队几个人在创作时持有完全一致的观点,电影出来时可能会比较乏味。我们需要有不同视角的人能够聚集在一起,大家一起相互考虑相互讨论头脑风暴,每个人都能为这个小组做出自己独特的贡献,这样一个非常好的合作途径,让双方都能够在这个过程之中相互学习。

怎样减少输出时的文化折扣?

和而不同由对抗走向对话与融合

谈到中外合拍片,北京新影联电影院线有限公司总经理周铁东作了一个形象的比喻,就像你做好了一件衣服,到中国市场上看谁愿意穿。就不如在设计图纸的时候想好了,是为中国观众设计的,还是为全球观众设计的?从设计图纸开始规划,不要做好以后再改,再好的裁缝,改动之后也能看出改的痕迹。所以从宏观上讲,寻求中外合拍,首先要清楚你的诉求是什么?根据诉求,再权衡你所诉求的范围之内有没有这个需求,如果能够跟中国的合作者共同去选取一个理想的,至少是一个正确的定位,这样才能够事半功倍,避免浪费时间和资源。

毋庸置疑,中外合拍片已成为当下中国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主流影片,处理好合拍片内在的文化矛盾不仅有利于我国的文化传播,提升我国的文化软实力,而且还有助于促进我国电影工业的发展。那么,如何才能避免合拍片创作与输出过程中的文化折扣现象呢?

中国电影合作制片公司的总经理苗晓天说,我们过去习惯是拿着一个剧本去找另一方合作,而理想的模式应该是某方提出一个创意或者故事,中外双方共同创作共同把握这个剧本,让它能够适合两个市场。这是一件不太容易的事,目前可以考虑把合拍电影的主要目标市场定位在一个国家,然后在另外一个国家也做最大的努力。所以,要真正改变合拍片中所展示的中国形象和所表现的中国文化,就必须充分尊重电影文化的传播规律。艾秋兴谈到,今年中法合拍的电影《狼图腾》大获成功,《狼图腾》虽是中外合拍的影片,却完全是讲中国的故事,没有为了合拍而注入的外国情节。《狼图腾》导演让·雅克·阿诺花了7年的时间写这个电影,他用的是中国的小说,是关于中国的文化,内蒙古人的故事。让·雅克·阿诺接受采访时表示,他并非用法国人的角度来看待这部电影,而是用电影人的角度,用开放的心态去了解不同的文化。

导演徐克认为,从人性与本能这个角度去延伸到其他的文化,跟其他观众去交流,这是一个很好的基础。从人际关系跟伦理关系来讲,全世界很多文化都分享这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是不同国家比较容易交流的层面。他还谈到,做电影最重要的是剧本,找到一个好剧本是导演的事,文化差异不是最大问题。让·雅克·阿诺导演不懂中文都可以拍出《狼图腾》。很多中国人都懂得英文,而且认识西方文化这么多年,拍摄起来不是问题。“我觉得最重要一点,是对剧本本身喜不喜欢,你需不需要深入那个地方拍电影。我觉得西方优秀的导演太多了,他们拍出像《狼图腾》这种电影是很自然的事情。我过去去西方取经,现在回亚洲这边制作的原因有两个,一个我很希望把自己能够认识的电影跟我们的市场结合,和工业结合在一起。第二,我们也可以培养很多更好的导演,让东西方在更为同等的平台上去做事情、去交流。”电影合拍有助于人们从不同角度去看待一个故事,了解得更多,故事的可能性会更多,电影拍出来的效果也会更丰富。

记者观察到,中外合拍片发展的实际也在表明,合作正在越过肤浅的文化表征与技术磨合阶段,逐步向跨文化交流的深层次发展,由对抗不断走向对话与融合。但是从目前的发展来看,我们不能盲目乐观于合拍片数量的增长,还要反思现状,并针对合拍片的具体实践,想出更多改善的路径与方法。

文章来源:天津日报 责任编辑:刘姗(实习)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