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娱乐 > 娱评 > 正文

山东:区域旅游一体化破冰前行

在互联网思维下,地域概念几乎不存在,空间覆盖程度和存续时间长度成为衡量区域旅游发展的重要指标,也是区域旅游发展最为核心的动力所在。 本文关键词:    

  山东省会城市群旅游集散中心内,8大城市设置了特色鲜明的游客体验区。图为济南市设置的泉水人家体验区。  

  省会城市群旅游集散中心实现了联盟8城市间在游客集散上的统一

  今年全国两会,不少代表委员都提到了区域旅游一体化的发展议题,呼吁区域联合体内的相关政府部门建立区域联合发展的协同机制,实现在区域旅游一体化发展上的实质性破题。

  近日,笔者对实施了近两年的山东省会城市群旅游联盟的进展情况进行了专题走访,旅游联盟内的8城市在经历突破行政壁垒、市场协同发展、打造互补产品的阵痛过程中,缓慢推动着区域旅游一体化的进程——

  □徐梅文/摄

  两年前,山东顺应区域联合发展的趋势,由济南、淄博、泰安、莱芜、德州、聊城、滨州以及济宁共8个城市组成的山东省会城市群旅游联盟(以下简称旅游联盟)成立,标志着山东迈出了区域旅游一体化的第一步。“前三年实现城市群内5%-10%的客流流动,旅游年卡、景区门票优惠、城市公交卡实现一体化,整合推出山泉河湖旅游精品”在《济南宣言》中的出现,更加成为游客拍手称赞的亮点。

  近两年的时间,旅游联盟破冰前行,尤其是作为先行者的济南莱芜协作区,率先在城际公交一体化、旅游同城化待遇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但同时,跟任何区域旅游一体化发展遭遇的困境相似,旅游联盟也在经历突破行政壁垒、市场协同发展、打造城市群互补旅游产品的阵痛过程。在区域旅游竞争越来越激烈的当下,对这些阵痛的正视,将成为未来山东构建区域旅游品牌的重要保证。

  政府层面达成共识

  去年年底,历时一年半的推动,旅游联盟8市中的济莱协作区,终于率先打破政策壁垒,迈出了旅游一体化的实质性步伐:先实现了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资源共享、城际快速交通网络的建立,又打破了双方互设旅行社服务网点的政策壁垒,实现了通游年票在济莱市民之间的共享。

  “1+1”掷地有声,然而,“1+X”的城市群联动,推动进程仍显缓慢。

  “区域旅游一体化的过程中,城市群间的市场发展条件不统一,仍有一些地市存在怕开放、怕竞争、怕吃亏和互相争抢利益的思想,有些职能部门对旅游一体化的认识也不够统一,城市群间的合作亟须‘打破界限、拆掉围墙、互为市场’。”山东大学旅游管理系主任王德刚认为,“旅游联盟进展缓慢的最大障碍是没有打破行政壁垒,整体的推进停留在自上而下的主导阶段,而不是自下而上的主动式推进。地市之间、职能部门之间的不协调现象比较突出,各地市迫切需要形成强有力的政府推进平台。”

  正如王德刚所言,旅游是关联度非常高的产业,需要相关职能部门的相互配合、共同推进。然而旅游联盟发展至今,除了济莱协作区,各市推出的旅游年卡、公园年卡、登山年卡等还仅能面向本市市民销售,不能面向圈内其他城市市民售卖;另外,个别城市限制圈内其他城市旅行社在本市设立分公司和服务网点,存在地方保护主义思想。

  “联盟包含8个地市,各方利益的着力点均不同,实现资源整合、达成各方共识牵扯到观念、机制、基础条件方方面面,很难一蹴而就。”济南市旅游局副巡视员张涛坦言,“联盟成立后,有一年多的时间把主要工作集中在政府主导的层面,最重要的是在政府之间形成一个共同的利益点。

  “自今年开始,旅游联盟将实行八市轮值制度。”张涛说,8市轮值机制的设立,是省会城市群旅游联盟在政策层面达成共识的重要标志。政府层面的共识解决了,旅游一体化的方向就明确了。无论是产品的推出,还是优惠政策、同城化待遇,都将进入实质化发展的阶段。“一城一精品”力避同质化

  “政府层面的合作是区域旅游一体化的第一步,让城市居民把周边城市真正纳入自身的休闲空间,则是区域旅游一体化的终极目标。”山东旅游规划设计院院长陈国忠认为,随着高铁网络的逐步完善,山东省内同城化的目标正在逐步实现,此时,区域内各城市之间的休闲度假产品是否互补,是吸引游客在区域内流动的最关键因素。

  “反观我们的城市,越来越有同质化发展的倾向。各城市间对开旅游专线,建设集散中心,还没有形成统一的思路。”陈国忠认为,在产品的打造上,城市群联盟之间还缺乏有机的产品组合和补充,缺乏以产品交换为前提的专线对接。

  陈国忠建议,城市之间必须形成独特的风格和特质,例如,济南可以打造泉城、泉城人家、泉城街区;聊城打造运河水城,以水文化为主;泰安建平安泰城,以山城文化为主题;德州打造美食之城;莱芜打造生态休闲之城等等。“差别化的城市定位,每个城市形成主题经典的休闲街区,就容易形成良好的城市互补性,满足游客的多样化选择,吸引他们在城市群城市间进行流动。”

  在最近召开的省会城市群旅游联盟联席会议上,山东省旅游局副巡视员周晓明也明确指出,在政府层面达成共识的基础上,旅游联盟下一步工作的关键是实现产品为王,打造“一城一精品”的旅游产品格局。

  笔者也从济南市旅游局了解到,在打造城市特质方面,省会济南先行一步,深度推进各项旅游资源的整合。“天下第一泉”景区、千佛山风景名胜区,明府城、老商埠区都将成为提升济南城市内涵的重要资源。另外,济南市还将整合街区资源,重点打造3-5条美食、旅游购物、休闲娱乐等街区,振兴2-3家餐饮老字号。编制全市夜休闲产业发展规划,打造夜间核心旅游产品。

  今年春节期间,济南西站省会城市群旅游集散中心正式试运行,8个成员城市在集散中心设立了独具城市特质的体验区,并通过高科技手段帮助游客身临其境游览立体场景,吸引了不少途径高铁西站的市民、游客驻足休闲。全省覆盖面较广的旅行社也开始在集散中心内接受游客的现场报名,为开设城市间的旅游专线做准备。

  政府搭好台企业唱好戏

  政府搭好了台,周晓明认为,接下来就需要旅游企业发挥市场主体作用,考虑跨区域产品互动,打造连线产品。

  在与城市群内相关旅行社的交谈中,笔者发现,已有部分旅行社就跨区域连线产品进行了组合和开发,但知名度太低,并不很受市场欢迎。

  “市场不买账,说明企业推出的产品停留在概念上的比较多,如何创新产品,如何对接市场,这一点旅游企业要做深刻反思,”周晓明认为,在打造跨区域连线产品的过程中,旅游企业一定要避免“好看不好卖、叫好不叫座”的问题。

  山东大学旅游管理系教授许峰认为,在区域旅游发展的格局之下,旅行社跨区域组合联动的现象会愈发凸显,旅行社迎来‘内容为王’的全新时代,新的产品组合要从城市旅游目的地的文化个性、无缝衔接体系等方面全面介入。比如,产品设计要朝着主题化、精众化的方向发展,甚至可以给一些自助游客提供一份完整的行程安排和地面衔接服务。

  山东国际旅行社总经理刘秀丽坦言,跨区域连线产品的开发涉及不同的地接社、景区在优惠幅度、价格方面的深层次沟通,具有一定的难度。她希望,旅游联盟间的旅行社和旅游景区之间,也能够建立相应的联盟,并在联盟的范围内达成产品价格和优惠幅度方面的共识。

  “近期省局组织了市场研讨座谈,旅行社、景区之间达成了诸多共识。建议联盟内几家龙头旅行社之间形成产品组合,先实现内部客源的组团和互换,产品组合越多越好。同时要解决产品趋同化,实现差异性。下一步城市群联盟将把景区的优惠价格进行专题研究,促使旅游价格落到实处,形成实质化的互惠互利关系。”山东省旅游局国内处处长王春生说。

  淄博市旅游局局长常传喜在《2015年省会城市群旅游联盟共同推动工作方案》中也提出,2015年旅游联盟将推出省会联盟城市旅游一卡通,囊括各市优秀的旅游景区、酒店等优势资源,实现对游客的大幅让利。

  ●论苑

区域旅游发展的创新思维

  □叶昊

  在旅游业不断发展的新形势下,笔者认为,区域旅游的特点出现重大改变,主要表现在:

  第一、区域旅游不再仅仅是地域概念。

  空间和时间介入进来,成为区域旅游重要的影响因素,甚至打破地域概念、形成整体品牌、面向更为广阔的空间,如五岳联动申遗、海上丝绸之路品牌、健康旅游主题等。

  第二、区域旅游组织主体不再仅仅是景区和旅游线路。

  区域旅游主体,除传统的政府主管部门、景区、旅行社等组织外,自驾车组织、渠道运营商、在线旅游服务商、媒体资源供应与整合者、资本和资源整合者,都成为区域旅游重要的参与者,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第三、区域旅游不再是旅游部门独家推动。

  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都在借助旅游,休闲、健康、农业、环保、生态等各个行业挂钩旅游,发改、规划、建设、财政等各部门发力旅游,无论省市县乡镇村的主要领导在吆喝旅游。这些要素参与旅游业,对区域旅游发展提出新要求、新目标、新模式。

  第四、区域旅游主体间关系不再仅仅是简单联合。

  一体化经营、竞合互助互推关系、紧密合作化、资本纽带化,这些新型的合作关系,将打破地域藩篱,打破原有区域框架,形成新的合作模式和区域旅游空间。

  第五、区域旅游不再仅仅局限在国内。

  丝绸之路横跨欧亚、东南亚与港澳台合作不断深化、大湄公河旅游方兴未艾。通过国际合作,将中国旅游的优质资源和国际旅游优质资源对接,形成新的旅游区域,对于促进中国旅游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根据新的特点,发展区域旅游的核心思维方式也必须进行变化。

  一是用互联网思维考虑区域旅游。

  互联网思维的核心是平台化、优势资源共享化和社会关系参与。在互联网思维下的区域旅游应当按照规律,打造区域旅游平台,构筑资源优势共享渠道,扩大信息传播数量,吸引社会大众参与,将所有获得信息的个体作为购买决策节点和信息传播起点,甚至组织社会大众作为信息的发起者和编制者。

  在互联网思维下,地域概念几乎不存在,空间覆盖程度和存续时间长度成为衡量区域旅游发展的重要指标,也是区域旅游发展最为核心的动力所在。

  科技手段和网络媒体,是区域旅游形成虚拟空间品牌优势的最主要途径。

  二是用创新思维考虑区域旅游。如,以创新激活旅游资源;以旅游创新体系形成产业驱动力和城镇发展驱动力;以旅游产业升级和周边地区换代为核心,突出特色,联动周边,形成共同市场;按照创新体系的组织、形式和区域创新中心建立模式,重新配置资源,打造旅游发展创新体系。

  区域创新方式包括:第一,集聚性。以企业为创新主体,将人才作为创新的核心,将资金作为创新的基础,企业、人才、资金等要素集聚。第二,创新性。是地区新知识、新产品和新技术的产生地,是科技创新机构集聚、创新活动频繁发生的区域。第三,系统性。各种创新资源在空间形成载体。包括硬性机构组织,和众多创新行为主体及其互动构成的软组织。第四,成长性。第五,外向性。区域创新中心虽然以地理位置为载体,但是它并非一个封闭的概念。

  三是用国际化思维考虑区域旅游。随着双向交流的快速增长,中国旅游国际化进程很快。国际化首先是市场国际化,特点是快速与空间跳跃,不必遵循一般的距离限制或其他限制;市场国际化的核心出发点是品牌主导。

  在这种情势下,区域旅游范畴应当扩大到更为广阔的空间和区域。面对中国大陆以外的区域,现有的行政格局和机制,单打独斗难以形成整体优势,难以组织起足够的力量,难以形成足够的影响力。因此必须通过所谓四集模式,即集和资源,集约使用,发挥集聚效应和集群效应,形成集中突破,形成快捷通道。

  国际化思维,除文化上的包容与开放外,还包括思维方式的国际化作用、美学表现的国际化通用、服务标准与程序国际化适用等。进退有据、不卑不亢、促进现代方式与古老传统的融合,是国际化思维引导区域旅游发展过程中必须遵循的原则。

  四是用碎片化思维整合影响区域旅游。

  未来是个碎片化的社会,个人、群体碎片化,知识、信息碎片化,时间、空间碎片化,渠道、媒介碎片化。这种碎片化的社会和生活,导致区域旅游在某种程度上也被碎片化,表现出的形式与原先不同,但本质上没有发生改变,依然是通过空间和时间的组合,作用于地域载体。这是区域旅游在新时期面临的最大难题。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相关阅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