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客在昆山花桥站站台候车。新华社发
■本报记者孔令君
林奇(化名)曾掐着表算过——1小时45分钟,从早上迈出家门到走进公司坐下来,这是最短时间。
不可能再快了!6时20分,从昆山的世东小区(化名)出发,开车到上海轨交11号线安亭站,停好车一路小跑,顺利冲进最近一班的列车门;在交通大学站换乘10号线,又是一路小跑;乘到陕西南路站出来,一阵快走,坐定看表,8时05分。
而下午5时30分下班,原路返回,晚上7时以后才能吃上晚饭。
当然,跨省上班,并非都是“1小时45分”的“辛苦型”。
尤其对于选择住在昆山花桥镇附近的上班族,有轨交11号线,这种便捷,自不必多说;那里还有各种班车,车不少,车次也多,最快1小时内能到中山公园。花桥附近生活也方便,便利店电影院大卖场,学校医院运动场,如今都有了。
关于花桥的故事,已经很多。每日“早高峰”,花桥发往上海方向的轨交上,低头玩手机的年轻人,以及空气中淡淡的鸡蛋灌饼的味道,和上海同一时段任何一条地铁,一个样!毕竟长三角区域一体化推进多年,紧密程度很高,花桥“融入上海、接受上海辐射、承接上海商务外溢”,定是更胜一筹。
当然还有更“迅猛”的跨省上班方式。比如住在昆山站和昆山南站附近的小区里的跨省上班族,早晚高峰只要算准了时间,动车高铁的班次像公交车一样,最快17分钟,慢的也不过26分钟,到上海就换地铁,准点率让人安心得很。不过话说回来,如今动车单程15.5元,高铁24.5元,若每日上下班,这价格也相当“辣手”。
撇开通勤成本不谈,跨省上班早已不是“另类”选择——今年初曾有一份“全国50城市上班距离及用时排行榜”,其中称上海为“跨省上班族最多的城市”,而到上海上班人群最多的,是苏州、杭州和舟山。此外,广州被称为“省内跨市上班最多的城市”,最大的上班人群,来自邻近的佛山和东莞。
就目前一体化程度较高的长三角而言,究竟该如何在交通、就业和生活的方方面面更进一步?剖析这群跨省上班族,作为长三角城市群茁壮成长为世界级城市群的一个切口。
用1个多小时通勤时间,换数十万元房价差
5年多了,林奇从不后悔把房子买在昆山,也早已适应了“1小时45分钟”的上班之路。
他有时候还挺想念2009年,刚搬到昆山的日子——每天从小区往返上海人民广场的班车,33座的大巴,常常只有他一个乘客。班车还是免费的,和开发商卖房时候承诺的一样,于是他一整路都能和司机师傅聊天吹牛,如果他愿意,他完全可以找一排座位躺着上班,再躺着回家!
随着新楼盘居民越来越多,这辆上海班车才逐渐满起来,每天两三位乘客,到十几个人的“固定小团体”,彼此熟悉了,一路上都是欢声笑语,1个来小时的路,倒不觉得累。
他觉得值!当年的世东小区每平方米4000元左右,他也去上海郊区的松江看过房子,基本上每平方米都要7000元左右,其中的差价,对于年纪轻轻、想要安家结婚的林奇而言,是个大数目。几乎和昆山所有的跨省上班族一样,之所以选择“跨省”,最大的因素,就是房价!
从地理位置看,位于昆山城东的世东小区是个不错的地方。理论上,这里距离上海很近,开车向东,导航一声提示,“您已进入上海市嘉定区”,仔细一看“8.2公里”,而且一条好路,基本畅通无阻。可直线距离近的意义并不大,在日常通勤中,高速公路陆家收费站,或是花桥地铁站,才是真正的关键所在。世东小区距离花桥地铁站13.5公里,距离上海嘉定的安亭地铁站20.4公里,也是一路向南,一条顺畅的好路。
关键中的关键,卖房的时候,售楼小姐一个劲地笑着说,通往上海的班车免费!
用1个多小时通勤时间,换数十万元的房价差——即便是数年过去,记者千万次地问,林奇和小伙伴们依然觉得,值!
她每月的通勤总账是920元,夫妻俩1840元
选择“跨省”,虽有“小确幸”,但是林奇吹着牛、聊着天、唱着歌儿、躺着上下班的日子,很快就要结束了——
不仅每天往返上海的上班族越来越多,路越来越堵,原本终点站在人民广场,后来挪到了中山公园,再后来,挪到了淞虹路地铁站。这也就罢了,无非多了几元地铁钱。更绝情的是,才1年不到的功夫,原本承诺的免费班车,说要取消了。
一石激起千层浪!
王小芬(化名)和丈夫直接怒了,他们之所以选择买房在这里,“至少50%的因素,是看中了上下班的免费班车!”王娟说。她和林奇,还有十几位“跨省小伙伴”们,一起去物业和开发商处讨说法,要维权,但因为“免费班车”只是口头承诺,没签协议,最后败下阵来。
怎么办?原本开班车的师傅,承包了这条线路,收费的价格几经“谈判”,稳定在了单程20元左右。
单程20元什么概念?王小芬和丈夫曾仔仔细细地算过账:按每月20个工作日算,光班车就要800元;她到上海后还要转地铁,所幸还不算远,一天6元,每月120元,她每月的通勤总账是920元,夫妻俩1840元。
他俩后来买了车,也试过开车上班,但显然不划算:俩人7时开车出门,外地牌照上不了高架,地面进城老是堵,最快一次到公司是8时35分,比“班车换地铁”慢不说,成本还高——每天停车费20元,来回过路费40元左右,油费每天50元到70元,夫妻俩每月通勤总账至少2200元……
通勤价格,突然之间成了他们“跨省上班”最大的拦路虎。
纠结归纠结,“总体不后悔”
王小芬纠结啊!那段时间,她和丈夫几乎日日讨论通勤的事,就算不说,这事儿也总在心里悬着。最后他俩决定,干脆在公司所在的长宁区租房子,一套两房里的小小一间,月租1200元,虽然水电煤另算,但也比每天“跨省”的“1840元”合算不少,而且时间也省下来了,俩人有空买菜做饭了。
这5年来,王小芬经历了不知道多少次的“心一横,就这样算了”,谁也不想整天沉浸在两难里,但隔天夫妻俩又愁上心头——
昆山那套毕竟是婚房,花了心力设计装修的,家电也是精心挑选的,自己都没住多久,哪舍得租出去?可不租,难道就这么空着?这一头,又要花钱租房子,跟别人合租,总归觉得不方便……
又是“心一横”!半年后,王小芬和丈夫退掉了上海的房子,回昆山住,同时,也不得不请出了在老家的母亲,帮忙做饭看孩子;同时,也不得不重新搭上了师傅的班车。
这位司机师傅是昆山人,不得不承认他颇有些生意头脑,经过无数次的成本核算,以及和乘客们的价格拉锯战,最后给“包月”的乘客“优惠套餐”:每人每月600元,并享受前排固定VIP座位。记者和司机师傅搭过话,他不愿接受采访,但他忍不住说了一句:“这是他们自己的选择!”
至于王小芬夫妻俩,自然成了包月的VIP客户,在车上和小伙伴们免不了提起“跨省”的事,十几个人都会互相笑着鼓励:一定要坚持下去。
后悔吗?记者问他们。
可能后悔过,但“总体不后悔”,毕竟“是自己的家”!而且,“生活越来越好了”!
消失的省界以及“可以承受”的折腾
不仅如此,5年来,“跨省”的概念正越来越淡薄。
林奇赌气不坐收费班车之后,他和邻居们“拼车转地铁”。那是2010年初,轨交11号线还没延伸到江苏,江苏和上海的省界醒目地存在着——即便不走高速,从昆山进上海的地面道路也设卡收费。
他们见证了“省界的消失”——刚开始,林奇和小伙伴们5位大男人挤在一辆奇瑞 小车里,把车停在省界花桥一侧的某个酒店,步行进上海,冲到安亭站坐地铁;从家到公司,至少需要2个小时。
有一天,上班时他们发现,关卡没了,车子可以直接开进上海,停到安亭站。
又有一天,他们知道11号线通到花桥了,虽然通勤时间没减少,但多了一种选择。
还有一天,他们听说了传闻,说昆山将建一条新的轨道交通,连接苏州地铁1号线和上海轨交11号线,虽然传闻暂时难以证实,不过他们都相信,以后肯定会更好。
但“车搭子”不稳定,有时候车主出差,有时候要加班半小时,打一次黑车,通勤成本就又上去了。
坚持了一两年,原来的车主换了工作,林奇和小伙伴们也先后买了车,大伙就基本散了。林奇如今自己买了辆1.6升排量的小车,开始了“1小时45分”的稳定通勤,他算了成本,油费加地铁,每天26到28元,“可以承受”。
“陪家人时间”和“收入”的权衡
在“可以承受”的时候,林奇反而退却了——他正计划离开工作了12年的上海,要求“外派”到离家稍近的苏州工业园区。
他突然说这话,出乎记者的预料。记者找到他,原本就是听闻他是“乐观的跨省族”。他性格如此,他和小区里大部分“跨省族”都是好朋友;他带头抵制班车收费;他在小区论坛写下长长的帖子,计算通勤成本比较优劣;他坚持每天早上5时许起来跑步……
可是,他不得不承认,因为“跨省”,他和家人相处时间太少了。至少这2年,他决定多陪陪家人,母亲老了,妻子身体也不好。两年后呢?还是要到上海去,他的工作是和高档商场、楼盘打交道,在上海机会较多,收入也高。
记者问过“跨省班车”上一些人,不少人都郑重地提到这一点——两地的收入差别,一些行业的收入差甚至达到两三倍。但是世东小区的物价,无论是附近的超市大卖场,家居建材,以及各种韩国料理麻辣烫,都和上海市中心差不多。
毕竟紧挨着上海,看上去附近楼盘卖得不错,居民也越来越多,不仅是每日往返上海与昆山城区的上班族,竟还有不少外国人也住了进来。去上海的班车,大巴已经从33座换成了55座,每周一和周五都挤满了人,去晚了还得站着,平日里,还有附近小区的人过来乘车。
“跨省上班族”里,有新人来,也有旧人走,但随着区域交通一体化的进一步推进,这种变动将更加稀松平常。
羡慕吗?都市圈的东京案例
上海社科院城市与区域研究中心的学者春燕,对世东小区和这趟跨省班车,也熟悉得很。她甚至从研究的角度设想过,在这班车上发放调查问卷。
在她看来,目前大部分“跨省上班”的模式,并不值得肯定——不仅通勤的价格和时间成本太高,而且工作日属于自己和家人的时间,只有晚饭后到睡觉前的2小时。
她在日本读过书,便举了东京都市圈的例子:东京相邻的神奈川县、千叶县、茨城县等地,每天都有大量的“跨省上班族”往返东京,但他们中的大多数,没有林奇和小伙伴们那般纠结。
差别何在?不少人都知道的,是东京都市圈轨道交通的密集、便捷和准点,只要掐着表准点赶上车,数十公里的距离也能在1小时左右到达,不折腾。
更为关键的原因,是日本大多数轨道交通站点附近区域,都以车站为中心形成小交通网络,无论步行、自行车、开车或公共交通,都可以较为便捷地到达车站;当然,形成这种格局,也和日本一些私营铁路公司直接参与车站附近的土地开发有关。
相比之下,我国的大城市周围的“新城”和乡镇,在交通配套上,大多数还是围绕“市中心”、“镇中心”展开,在跨行政区域的这种“边缘地带”,公共交通力量依旧较弱。打个比方,世东小区门口,也有公交车开往花桥地铁站,一问,半小时到40分钟一班,等不住只能靠黑车。
日本“跨省族”让林奇和小伙伴们羡慕的另一因素,是不少企业会给“跨省上班”的员工一定的补贴和退税优惠……
确实,需要向东京、伦敦、纽约等都市圈学习的,还有很多。
记者手记
“跨省”未必是趋势,但“边缘地带”应是幸福的
说到底,无论是东京、纽约,还是上海,选择在它们周围买房并每天跨区域上下班,最大的因素,还是房价的巨大差距。
在昆山的那班跨省班车上,讲起过往几年的生活,人们不断地纠结,也不断地庆幸,说到最后,总会以“有了一个自己的、安稳的家”做结尾。他们也相信,随着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的推动,暂时生活上各方面的问题,会渐渐迎刃而解。
但话说回来,“跨省上班”毕竟是小部分人“自己的选择”,即便是以“毗邻上海”为卖点的世东小区,数百户人家中每日往返上海的,也不过数十人。
这一小部分“跨省族”是否代表了区域一体化中的某种趋势?未必。
随着长三角区域整体的发展,城市之间、重点区域之间的连接必然更加紧密,但更多的城市、乡镇会在区域中找到自己的独特定位和优势,就地创业、就近就业应该才是自然且经济的选择,即便处于省界旁“边缘地带”的世东小区,对面也开始有了高端商务楼——我们在交通和城市规划上,当然有向东京、纽约等都市圈学习的地方,但上海都市圈未必要重复它们的发展之路,尤其是跨区域列车上那挤得像沙丁鱼罐头一样车厢,很多人并不羡慕。
在长三角这片茁壮成长的城市群里,每个小区域和乡镇的未来的样子,都应该是幸福的,就像世东小区一样——5年来,从一片野地到自成一体的居住区,有不错的幼儿园和小学,医院离得不远,超市和菜场越来越大,不用开车,什么都有了。
这足够令人欣慰了!(解放日报)
正文已结束,您可以按alt+4进行评论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