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博览 > 人文 > 正文

兰州科学家历经20年研究终于揭开鸣沙不鸣之谜

  “失声”鸣沙山有望重新“歌唱”

  兰州科学家20年研究揭开鸣沙不鸣之谜

说起敦煌的鸣沙山,没有几个人不知道,因为它实在太特殊了。鸣沙山不同于普通的沙丘,当沙子沿着沙丘向下滑动时,便会发出低沉的声音,时而如飞机轰鸣,时而如铃响,时而如钟鸣。可是,这一自然奇观却在上世纪80年代末逐渐消失了,让不少慕名而去的游客觉得鸣沙山名不副实。为此,中科院寒旱所屈建军研究员从1991年开始历经20余年的研究,终于在2011年发现了鸣沙不鸣的原因,2012年,屈建军的研究成果向科学界发表之后,得到了同行的普遍认可,目前已经成为基本公认的鸣沙为什么会鸣响的原理。而从今年起,

他开始了让鸣沙山“失声”的沙子重新“唱歌”的工作。

鸣沙记录中国最早

“是鸣沙,我们找到鸣沙了!”屈建军高呼起来。这是1991年,他第一次进入巴丹吉林沙漠,第一次与鸣沙亲密接触。当时他深深地被这种奇特的自然现象所吸引,心里头一直有个疑问,为什么看起来普通的沙子为什么会发出这种声响。为此他查了多部文献和资料,发现我国有四大鸣沙之处,分别是敦煌的鸣沙山、宁夏的沙坡头、巴丹吉林沙漠和内蒙的响沙湾,但是到目前为止还有鸣沙现象的只有巴丹吉林沙漠。此外,他还发现鸣沙并不是只有中国才有。

屈建军告诉记者,鸣沙又叫响沙、哨沙或音乐沙,它是一种奇特的却在世界上普遍存在的自然现象。美国的长岛、马萨诸塞湾、威尔斯两岸;英国的诺森伯兰海岸;丹麦有声音的波恩贺尔姆岛;波兰的科尔堡;还有蒙古戈壁滩、智利阿塔卡玛沙漠、沙特阿拉伯的一些沙滩和沙漠,都会发出奇特的声响。据说,世界上已经发现了100多种类似的沙滩和沙漠。

世界上记载鸣沙现象以中国最早,鸣沙山已经形成3000多年,而鸣沙的记载也由来已久。东汉《辛氏三秦记》:“河西有沙角山,峰愕危峻,逾于石山,其沙粒粗色黄,有如干躇。”这里沙角山即为敦煌鸣沙山。魏晋《西河旧事》中记载:“沙州,天气晴明,即有沙鸣,闻于城内。人游沙山,结侣少,或未游即生怖惧,莫敢前。”

唐朝由于民族间的进一步融合,文字记载已经大量出现。《沙州图经》中说,“流动无定,俄然深谷为陵,高岩为谷,峰危似削,孤烟如画,夕疑无地。”《元和郡县志》中记载:“鸣沙山一名神山,在县南七里,其山积沙为之,峰峦危峭,逾于石山,四周皆为沙垄,背有如刀刃,人登之即鸣,随足颓落,经宿吹风,辄复如旧。”五代的《敦煌录》记载:“鸣沙山去州十里。其山东西八十里,南北四十里,高处五百尺,悉纯沙聚起。此山神异,峰如削成。”

鸣沙这种自然现象在世界上不仅分布广,而且沙子发出来声音也是多种多样的。比如说,在美国夏威夷群岛的高阿夷岛上的沙子,会发出一阵阵好像狗叫一样的声音,所以人们称它是“犬吠沙”。苏格兰爱格岛上的沙子,却能发出一种尖锐响亮的声音,就好像食指在拉紧的丝弦上弹了一下。在中国的鸣沙山滚下来,那沙子就会像竺可桢描述的那样“发出轰隆的巨响,像打雷一样。”

破解鸣沙之谜

  过了不久,寒旱所的科研人员赴敦煌鸣

沙山去做一项科学考察,来到鸣沙山之后科研人员听到不少游客都在说:“鸣沙山不鸣,真是名不副实。”这让他们也感觉到非常遗憾。随后屈建军和他的科研团队发现不只是鸣沙山、沙坡头、响沙湾的鸣沙现象消失了,世界上很多地方的鸣沙都逐渐“失声”。

为了解开鸣沙不鸣之谜,屈建军把世界各地的沙子带进实验室,用电子探针进行对比分析,终于在2005年的时候,他发现会“唱歌”的沙子表面有很多小孔,成千上万的鸣沙在流动过程中互相碰撞发出声音,就形成了上述奇观。

而“哑沙”表面的孔被堵住了,就不能发出声音了。所以,环境污染和人类活动增加是鸣沙变“哑沙”的主要原因。他的研究表明,水分是影响鸣沙声发射的主要环境因子,其临界值为0.3%,而温度、坡度等因子则影响不大。

后来经过多次试验,又在2011年发现鸣沙发声与沙粒表面有无SiO2凝胶无关,也与其表面的化学组成无关,而与其表面多孔(坑)状的物理结构有关。由此看来,自然沙粒表面由风蚀、水蚀、化学溶蚀及硅凝胶沉淀等多种因素所形成的多孔(坑)状结构所构成的共鸣腔,才是鸣沙发声的关键所在。

其共鸣机制与亥姆霍兹共鸣腔相似:在外力作用下,无数表面光滑多孔的球状颗粒,在运动过程中因互相摩擦碰撞产生极微弱的振动声响,经大量的表面空腔共振放大,从而使人耳接收到运动沙粒的发声频谱。

当年又发现了粉尘对鸣沙发声具有阻尼作用。在自然界中,粉尘或更细的粘粒等杂质侵入沙粒表面的孔洞时,由其所产生的阻尼作用,可导致鸣沙共鸣机制丧失,而变为“哑沙”。这是自然界中沙漠石英颗粒表面SiO2凝胶及多孔(坑)状结构普遍存在,而鸣沙现象却十分罕见的原因。因此,清除石英沙粒表面各种细小杂质对多孔结构的污染,是恢复鸣沙发声的有效途径。

“鸣沙发声机理是风沙物理学奠基人都没有解释清楚的问题,屈建军解决了该领域遗留多年的重大科学问题。”中科院寒旱所研究员董光荣评价说,这是风沙物理领域中具有世界水平的重要进展。美国《科学》杂志亚洲副主编RichardStone在看过屈建军的鸣沙实验后认为:“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成果。”

 [1] [2] 下一页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