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北京画院主办,北京书法家协会、北京画院美术馆承办“落纸烟云——高信峰书法艺术展”。定于2014年11月21日上午9点半,在北京画院美术馆举行开幕式。同时举行新书《落纸烟云》、《书说》、《道德经》等首发式。展览于26日结束。
高信峰,曾用名高信風。號,士端、一齋。1958年2月14日,生於河北省南和高莊。20世紀80年代,跟隨詩人、書法家肖勞先生,研習詩文格律;同時拜書畫名家董壽平先生為師,舞文弄墨,並學習書畫鑒定。經二位恩師點撥,書法追漢、魏碑之古而求其活;攻晉、唐帖之精而求其拙。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北京書法家協會理事,朝陽區書法家協會副主席。先後受聘於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教授、中國民族文化促進會藝術委員會及央視數字書畫頻道藝術委員會委員等。現任职于北京畫院。
赋梅 26×34cm 2014
此展分为4个主题:“落纸烟云”、“书剑同法”、“汉魏之乐”、“碑帖之间”分别由师友王明明、肖劳、夏湘平、孙晓云题签。
高信峰書畫藝術簡介
高信峰,曾用名高信風。號,士端、一齋。1958年2月14日,生於河北省南和高莊。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北京書法家協會理事,朝陽區書法家協會副主席。先後受聘於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教授、中國民族文化促進會藝術委員會及央視數字書畫頻道藝術委員會委員等。現任职于北京畫院。
半生舞文弄墨 十载教书育人 120×60cm 2014
20世紀80年代,跟隨詩人、書法家肖勞先生,研習詩文格律;同時拜書畫名家董壽平先生為師,舞文弄墨,並學習書畫鑒定。經二位恩師點撥,書法追漢、魏碑之古而求其活;攻晉、唐帖之精而求其拙。
作品先後6次參加全國展,4次參加國際展。5次獲得不同獎項。1998年8月在中國美術館由北京畫院主辦《高信峰書法藝術展》並獲成功。自此,先后在無錫、济南、烏海等地舉辦個展、聯展。中央電視臺、北京廣播電臺各專訪一次。河北邢臺電視臺先後錄製專題片兩部。人民大會堂、中南海、首都圖書館、等均有收藏。入典《中國美術年鑒》、《中國書畫收藏寶典》等大型辭書。其作品、文章先後被《名家翰墨》、《經典藝術》、《中國書畫交流》、《書畫典藏》、《中國書畫名家》、《人民日報》、《北京日報》、《北京晚報》、《中國文化報》、《北京商報》、《中国民族报》、《产经新闻》等報刊整版專題介紹。先后出版有《高信峰書集》、《高信峰印象》、《高信峰作品集》、《落纸烟云》、《书说》、《道德经》等专著。
有诗好说 无画不谈 160×80cm 2007
始信 信峰
——品讀高信峰先生《落紙煙雲》的書與人
北京畫院美術館館長 吳洪亮
高信峰書法作艺术展的主題,由王明明院長親筆題寫“落紙煙雲”。說來也巧,這一主題正是著名詩人、書法家肖勞先生生前為信峰老師贈送的冊頁,名曰“落紙煙雲”,可謂是高人的不謀而合。
文字是人類傳遞資訊的一種方式,中國人愛美,因此寫字逐漸成了書法,彰顯出形式的價值,而且不僅要表意,更要表態。故而日趨複雜和高深,成為一門藝術及學問。今天,當鍵盤代替了毛筆,螢幕代替了宣紙,資訊的傳播發生了質的變化時,書法作為“無用”之物的藝術價值應該是更為純粹和凸顯了。因此,用毛筆蘸墨在宣紙上書寫行為的本身,其過程以及留下的痕跡,加之文字內容形式化的傳遞,構成了可供欣賞的文化藝術載體。和很多事一樣,可喜之外,也有隱憂,因為書法在如今這多變的藝術生態中,越發與繪畫以及各種當代藝術形式相融合,形式感的張揚被過分強化,使其逐漸在軀殼化,甚至“變化”成了“變態”,與人越來越遠,越來越不可觀了。所以,近年來筆者對那些好好寫字的人,能寫好字的人,真誠的表示敬意。
這樣的人其實不遠,就在身邊。譬如我們北京畫院的高信峰老師。他日常的工作是負責畫院的藝術教育培訓工作。而從他的辦公室中常常漫出絲絲墨香,滿壁釘著他的新作詞句以及他心意的經典法帖、名碑拓片,體現著他對書法研究的專注與摯愛。我與美術館的同仁每有書法、文字上的問題,無需寒暄,敲門而入,即可請教。高老師有問必答,並且對來龍去脈向你解釋得清清楚楚。尤其是在2010年,編輯《北京畫院藏齊白石全集》時,諸多的詩文斷句、印款釋讀,皆有賴高老師指點,足見其學識。後來才知道,高老師是著名詩人、書法家肖勞先生的高足;同時也是書畫大家董壽平先生的門人。更增幾分欽佩。
高老師有一聯語:“有詩好說,無畫不談。”其實是對“有事好說,無話不談。”深一層的詼諧演繹,也是他為人處世的座右銘,更是他的心聲。此聯以隸書寫成,穩重而不刻板,恣肆而不張揚。的確是“字如其人”。對這八個字,在以前我是不以為然的,或許是年紀大了,越發覺得有道理。高老師的字,就是他的樣貌。我到畫院七年,認識高老師大概有十多年了。他給我的印象高個子,很幽默,愛鍛煉身體,形象留有軍人的巍峨,但對人很客氣甚至有些謙卑。他說自己的字,是“四不像”(真草隸篆),是在“碑帖之間”“找食兒”,“巧拙之外”“求生”。我想這不僅指寫字,還在指性格,進而更凸顯出某種中國人的修為。去年,我曾為上海學者型的藝術家盧甫聖先生策劃過一個展覽,盧先生也是位書法家,他同樣以隸書為自己的展覽題寫的展名為“知一知二之間”。我的理解,他試圖在古與今、東與西、傳統與當代,知其一與知其二之間,求得某種通曉與平衡,這就是盧甫聖先生的中庸之道。關鍵是,中庸不是中間,中庸不是刻板的不偏不倚,中庸是動態中的前行。而在高信峰老師的書法作品中,我們也讀到了這種意味。他給我講到:他寫字力求“寫碑要活,臨帖要拙”。這樣在法度之中的動態求索,法度之外自出新意,非常值得思考。這一過程雖然很難,但也非常具有挑戰的快感。
前文說,高老師是肖勞先生的弟子,不僅學書法,更學了詩文及做人。高老師的文聯尤其值得一提。寫對聯,雖可視為小酌,但其中卻蘊含著不少大趣味、大意境。我很喜歡大的的聯語。比如在寓所湖邊靜坐偶得:“水清石瘦,雲冷梅香”。“雨住雲得意,風狂柳忘形”。北京畫院得句:“有色有香花不語,無尤無怨石長眠”。“醜石亂入畫,黃花瘦成詩”等。皆是寄物抒懷,反復品讀時,的確會“得意忘形”。信峰老師寫自己:“半生舞文弄墨,十載教書育人”。“讀書偶有會心處,作畫常無得意時”。“古碑新卷眼前事,剩墨舊毫身後名”古人云:“一等人忠臣孝子”,一齋曰:“兩桩事臨帖讀書”。“峰言風語誰能解,信筆心書我自知”等等,則現出高老師對讀書、對藝術、對學問、對名譽、對做人的那份謙和與平淡。在觀他的行草長卷《道德經》,真可謂:“滿紙煙雲書卷氣,一派傳統筆墨風”。
在文末,我想借高老師的名號,學一學聯文之趣。“黃山歸來不看山”。而黃山最有名莫過“始信峰”。在“百度”上搜一下,有如此形容:巧石爭豔,奇松林立,三面臨空,懸崖千丈,雲蒸霞蔚,風姿獨秀。相傳,明代黃習遠自雲穀寺遊至此峰,如入畫境,似幻而真,方信黃山風景奇絕,並題名“始信”。後漸名傳遐邇。登峰環顧,確有“妙不可言,說也弗信;豈有此理,到者方知”之感。“始信”之名,由此而得。高老師的名字,卻用了後兩個字“信峰”。觀其字,思其人,“始信”“信峰”。
本文来源:网易艺术 责任编辑:NQ023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