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首页 > 评论 > 正文

坐佛仅是当今文物走私猖獗的一个缩影

流失海外肉身坐佛

流失海外肉身坐佛

查获的走私文物

查获的走私文物

中国文物网讯 (编辑 章穆)近日,中国流失海外文物——肉身坐佛引起了广泛关注。国家文物局称,现已基本确定国外展出的“肉身坐佛”就是福建大田县阳春村1995年被盗的宋代章公祖师像,目前正积极与有关部门协商开展追索工作。此外,福建大田县阳春村村民联名给荷兰首相马克吕特写了一封信,希望荷兰方面考虑村民们的情感与合理诉求,早日让“章公祖师”回家。从政府机构到民间力量正团结一致、齐心协力促进流失海外文物坐佛早日归家。

坐佛持有者荷兰藏家声称,该佛像为其1995年从一名中国人手中购得。虽然还不太清楚这件坐佛是如何从中国流失海外的,但与文物走私分不开,目前相关机关正在积极调查具体细节。

164万余件仅是中国流失海外文物的“九牛一毛”

自十九世纪中期以来,由于国外列强的掠夺、战争和文物走私等因素,大量中国文物流失海外。仅散布在日本的中国文物就有10万件之巨,被日本指定为国宝的就有100多件。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不完全统计,全球47个国家、200多家博物馆的藏品中,有中国文物164万余件,而流失海外民间的中国文物大概又是馆藏数量的10倍。

中国称得上文物大国吗?

据国家文物局数据统计,截止于二十世纪末,法国每1万人拥有一座博物馆,德国和荷兰每1.6万人拥有一座博物馆,日本每14万人拥有一座博物馆,而中国则平均60万人才拥有一座博物馆。从馆藏文物的数量上比较,我们更缺少优势。在中国的博物馆、文馆所以及文物商店,共拥有文物总数不过2000万件。而建国200多年的美国,仅国立美国历史博物馆就收藏文物1700万件,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已经累计藏品8000多万件,美国仅3家博物馆的文物藏量竟是中国全国文物总数的10.8倍。法国现有博物馆近5000座,馆藏文物有2亿余件,是中国馆藏文物的将近20倍。

走私是当今中国文物流失海外的最大杀手

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开始,盗墓和文物走私现象屡禁不止且日日升温。特别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随着国内文物市场、旧货市场的日趋活跃,走私文物渐呈集团化、专业化、智能化趋势,现如今,走私集团甚至外到内形成了国际化的走私链条,文物流失的速度和数量令人心惊。

在河南、山西、陕西等文物大省,一直流传着一句顺口溜——“想致富,挖古墓,一夜能暴富”,有秉承如此信念的盗墓贼、文物贩子、文物商人以及文物走私渠道的存在,怎能不加速文物的流失。

未来,随着中国文物价值的迅速增长和市场高价的刺激,若没有有效的监管,文物盗掘、走私和倒卖将更猖獗。

勿等流失再追回 应卡住文物走私这一源头

“流失一件文物就等于流失一段历史”。文物,以其不可再生和不可替代的特性以及作为反映一个社会历史、文化、政治、经济的载体,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虽然流失文物回归主要有四种方式:依法追讨、外交谈判、商业回购和捐赠。依法追讨因各国法律法规不同,各方难以达成一致看法;外交谈判,这是一个无比漫长的你来我往的过程,能不能追回还得另说;商业回购,随着文物艺术品各家的逐渐增长,一件古代文物动辄几百万元、几千万元,商业回购不是长期之道;捐赠只是少数人偶尔为之之举,就目前来看,以捐赠方式回归的文物少而又少。由此看来,“哪条大路都难通罗马”。既然通不了罗马,那我们更得在流失源头上做文章了,严卡走私文物的源头。

对于流失海外文物的追索,文物保护专家谢辰生强调,目前应该重点追回现在非法出去的文物,这类流失海外文物的追索可以和打击走私文物的工作结合起来,从源头上挡住文物流失。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专家也表示,打击文物走私是个世界性的难题。对于有着五千年历史的中国而言,任务更为艰巨,不要等到文物流失出国才去追索,因为各国的法律不同,制止文物的出口要比从国外收回走私的文物容易得多。

1937年春天,国画大师徐悲鸿应邀到香港举办画展。期间,经作家许地山介绍,来到德国籍马丁夫人家中鉴赏书画。这位马丁夫人父亲生前曾是德国驻华外交官,对中国文化非常感兴趣,收藏了大量中国书画文物。如今,马丁夫人有意将其出售,得知徐悲鸿是著名画家,又爱画,因此,特准备了几大箱字画供徐悲鸿挑选。在这些字画中,徐悲鸿还真找到了宝,一幅老旧不堪,绢底已呈褐色,不仅没有落款,没有历朝历代名人或皇室的藏印及题跋,甚至连名字都没有的画,却让他两眼放出惊异的光芒,几乎是叫喊着说:“我就要这一幅!”

这是一幅白描人物长卷,描绘的是一个道教传说,东华帝君、南极帝君在侍者、仪杖、乐队的陪同下,率领真人、神仙、金童、玉女、神将前去朝谒道教三位天尊的情景。画中87位列队行进前往朝拜元始天尊的神仙,加上亭台曲桥、流水行云等的点缀,画面优美,宛若仙境,赏画间似有仙乐在耳畔飘荡。根据自己对中国画的研究,判定可能是“百氏画圣”唐代画家吴道子所作。由于年代久远,世上已难寻他的真迹,如真的是,那可就是罕见的国宝。难怪,徐悲鸿如此兴奋!

虽然心中窃喜,可表面上仍不动生色,唯恐对方生变,谈妥之后,马上花大价钱将其买下。他还请来当时美术界和鉴定界的几位名声显赫的大师帮着做最后的鉴定。最终确认此画确实为吴道子之作。徐悲鸿将得到这幅画的心情形容为“平生做的最快意的一件事”,并制作了一方刻有“悲鸿生命”四个字的印章,郑重地加盖在长卷的画面上,还写了长长的题跋:“……呜呼!张九韶于云中,奋神灵之逸想——与世太平,与我福绥,心满意足,永无憾矣。”

大师视此画为最心爱之物,不管是外出讲学还是举办展览,他都随身携带。1942年5月10日,徐悲鸿在云南大学的办公室整理作品,突然,空袭警报响起。匆忙间徐悲鸿与大家一起跑进了防空洞。等空袭警报解除,当他再回到办公室时,发现门和箱子都被撬开,自己珍藏的《八十七神仙卷》和其它30多幅画竟不翼而飞。徐悲鸿犹如五雷轰顶,眼前一片昏黑……名画失踪,事关重大,惊动了云南省府。当局立刻派员调查,限期破案,然而名画却杳如黄鹤。徐悲鸿为此忧心如焚,三天三夜寝食不安,血压急剧上升,病倒在床上。

1944年,某一天,邮差送来的一封信又让徐悲鸿惊喜万分,失踪两年的《八十七神仙卷》又有了音讯。信是他曾经的学生卢荫寰写来的,说是她曾随朋友在成都一人家中见到过此画。得到宝贝的下落后,徐悲鸿兴奋得恨不得马上去成都,可冷静下来,为保证名画的安全,切不可打草惊蛇。于是,他委托一朋友与那人联系。没想到,那人狮子大开口,出价银元20万。

可为了名画,徐悲鸿接受了他的条件,也没有去报警,他不顾自己体弱多病,白天黑夜忙于作画。夫人廖静文则帮助丈夫找朋友筹款,终于将20万现款筹齐,顺利地买回了自己的“宝贝”。

当徐悲鸿再次见到这幅魂牵梦绕的神仙图画时,非常激动。画幅上面“悲鸿生命”的印章和自己的亲笔题跋已经被割去,但是徐悲鸿依然记得当初写下的跋文,依然记得当初见到此画时的激动心情。此后的日子里,这幅画陪伴徐悲鸿走过余下的人生。1953年9月,徐悲鸿积劳成疾,突发脑溢血,经抢救无效而去世。他的夫人在悲鸿逝世的当天,宣布了悲鸿生前的意愿,将他留下的1000余件作品和1000余件他收藏的历代名人字画,还有万余件图书资料全部献给国家,这其中也包括徐悲鸿先生两次倾其家财购买的国宝《八十七神仙卷》。

如今,《八十七神仙卷》静静地躺在徐悲鸿纪念馆内,向每个来此参观的人,轻轻述说着发生在它身上的故事,画有价,可是大师的品德无价。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