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位于黄经285°,小寒节气姗姗而来。一年中最寒冷的日子与我们不期而遇,这天午后,阳光洒满了秦州区东团庄小区,给居民带来了丝丝温暖,居住在小区的薛文彦老人,精神矍铄,目光炯炯有神,享受着冬日的暖阳。
走进薛文彦老人的工作室,我们先感受了他作曲的《走秦州》和《生长在黄土高原》两首歌曲,在一种温馨的氛围中,给人一种精神的愉悦,时而激荡,时而舒缓,时而激动心弦……
薛文彦,1932年出生于秦安县城关镇,上世纪60年代进修于中央音乐学院理论作曲系,国家一级作曲家、教授,享受国务院颁发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薛文彦老人的中青年时代,大部分是在各种政治运动和劳动锻炼中度过。他曾和农民一起在深山老林烧过木炭,又到海拔4000多米的乌鞘岭修过铁路,炸过石头,铺设铁轨。住窝棚,睡土炕,与农民、工人为伍,以风雪、泥泞、锄头、铁锨为伴,在磨炼肌骨的同时,加深了他对社会、对人生的体验,锻炼了他坚韧不拔的意志和品德。
一个人的一生要做一点有意义的事,说难也不难。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薛文彦没有放弃他对音乐的执着追求,自1952年起,从他心底和笔端流出来的音符,不知有多少因时代的变化而湮没于祁连山的风雪中,省外的同行较少有人知道他的名字,但他不因此而停笔,而且十分注重专业技术的学习。在中央音乐学院进修的那几年,通过刻苦的学习,创作了《放筏号子》、《陇南山水尽芳菲》等一批较有社会影响的歌曲,成为陇东南很有声望的音乐家,曾担任天水市艺术学校校长,伏羲市文工团团长,后来又创办和主编《西部歌声》,当选为天水市文联主席、天水市音乐家协会主席等职。薛文彦老人音乐活动的触角极广,从音乐事业的组织领导,到音乐创作,作曲理论的研究与教学都有不菲的成就。但就音乐创作来说,从作曲、歌剧音乐、交响乐、戏剧音乐等方面都有很高的建树,在全国各类刊物发表作品230多部(首),论文20多篇,荣获各类奖项30多次。
长期生活在西部的薛文彦,凭着自己对生活的体验,在汲取西部音乐素养的基础上,创作了带有浓郁西部风格的交响乐《母亲》、交响舞曲《跳弦》和交响音画《和谐》。1994年1月15日,由中国音乐家协会、中国音乐研究所、中央电视台文艺部、中央广播电台文艺部、中国音乐学院、《音乐创作》编辑部、中共天水市委、天水市人民政府等单位联合举办的《薛文彦交响作品音乐会》在北京音乐厅举行,这场音乐盛会由中央音乐首席指挥韩中杰执棒、中国广播交响乐团演奏。音乐会共分为交响乐《母亲》、交响舞曲《跳弦》、交响音画《和谐》三大篇章,这场盛会被列入中国音乐年鉴。薛文彦把第一部交响乐命名为《母亲》,这是作者对人民养育之恩的报答,也是对人民的殷切思念,更是对西部人民的崇高赞美。这种美好的思想情感,从乐曲中,在每一个音符中都可以感受得到。正如他在《母亲》交响乐的提示中所说:“母亲对儿女没有索取,不嫌弃、不嫉妒,总是满腔热忱地寄希望于他们,……以慈母心温暖了儿女心;母爱像灿烂的阳光,母爱像宽阔的大河,母爱像滋润的春雨,母爱更是人类伟大的爱。”又在1995年,他以现代风格的曲目《家乡的小鸟天堂》在台湾的国际华人作曲比赛中荣获第四名,后来其歌谱在台湾出版,全球发行。
音乐是一个纯净的世界,它能使美流进心房,溶入血液,保持人性的善良、单纯和高尚。这是薛文彦老人对音乐的诠释,在创作理念与音乐风格的设计方面,他持宽容、开放于科学的音乐观,不“画地为牢”,在广阔的空间里,探索发展;在理论技法上,不受任何流派风格体系的限制,根据创作需要,古今中外任他选择,为他所用;在包容传统与反传统的创作理念中跨越古典与现代,中与外之争,自由地展现独特的自我风格;作品充分体现中国思想文化内涵与中国大地鲜活的生活气息;争取交响语言国际化、大众化。
健谈风趣的薛文彦老人,虽已八十高龄,但他并没有停止音乐创作的脚步。他近期与著名画家刘万年合作,根据刘万年创作的《神山圣水图》来创作一个交响乐,每天的时间基本上都花在交响乐创作上。他说,现在就是有点耳背,走路腿不是很利索,眼睛还算好,电脑上的字都能看清楚。他坚持了20多年的晨练一天都没耽搁过。老人家风趣地说:“他是个典型的浆水肚子,不贪吃,但讲究营养,基本上每天‘老三片’(将大白菜、西红柿和胡萝卜在开水中过一下即可食用)”。
我们有理由深信,今冬即将悄然谢幕,离薛文彦老人的音乐春天,复苏不远,拭目以待!
薛文彦交响音乐主要作品
1、交响曲《母亲》
2、交响舞曲《跳弦》
3、交响音画《和谐》
4、序曲《黄土高原印象》
5、交响诗《黄河奔流》
6、交响幻想曲《云海》
7、交响组曲--西部音画
①音诗《草原春雨》
②音画《鸟岛》
③交响叙事诗《跨越大峡谷》
8、大提琴协奏曲《毛虫与大地》
9、交响曲《天水祭》
10、大型民族管弦乐《闪扁担》
11、大型民族管弦乐《伏羲祭祀乐》
12、大型民族管弦乐《武赛开幕式音乐》
薛文彦和他的西部交响音乐
相关阅读
责任编辑:赵安生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