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将流动的时光凝结成永恒的瞬间,照片给人们提供了长久观看和审视的可能,当时的影像,成为今天珍贵的历史遗存,如同纪录片中的精选镜头,将中国历史的一个个瞬间定格在我们眼前。
“我尽量保持对周围世界的敏感,以此来应对不能预期的情况。如果能拍摄到自然的一刻,它一定能引发人们的兴趣。”——布鲁斯·戴尔
在一幅中国人熟悉的照片中,坐在车上的摄影师布鲁斯·戴尔透过前车窗拍摄到甘肃中卫街头成千上万的市民,他们夹道欢迎30年以来的第一批美国客人。拥挤的人群和车里的摄影师一样,对对方充满好奇。照片凝固的瞬间里,汽车缓慢地在人群夹道中行驶,周围寂静无声……作家里克·格尔(Rick Gore)说,我们感到非常震惊。墙上的标语写着“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但是意识形态不再是好奇心的障碍(1980年3月《国家地理杂志》“中国的西部旅行”)。作家的一番话,也正是布鲁斯·戴尔当时的感受。
中国这个历史悠久又神秘的国度,经历了诸多战争和运动,重新向世界敞开大门的时候,呈现出何种样貌?这无疑吸引了众多海外摄影师的到访,布鲁斯·戴尔就是其中的一位。从甘肃中卫街头好奇的市民到黄浦江上穿梭的船只,从国庆节拿红气球的小孩到公园长椅上的恋人……布鲁斯·戴尔游走中国,并以他的视角留存下中国社会重要历史转型时期一个个平凡的瞬间。
布鲁斯·戴尔拍摄中国的照片,回避戏剧化的冲突,从而放大生活的细节,场面调度和镜头的变化也相当简约,以一种从容不迫的节奏拍摄。10次到访中国,脚踏实地的感受让戴尔的摄影呈现出朴素的样貌,他努力用镜头记录下正在变迁中的中国社会的日常生活。在这些平凡的生活点滴中,戴尔也表达出自己的立场:“尽量以他们(被摄者)自己的眼光来拍摄这些人。”戴尔似乎想要用照片告诉他所来自的西方社会:“中国人是这样面对自己生活变化的。”这样的观点方法一方面相对客观地展现了中国的社会现实,也在某种程度上向西方社会传递了中国人的精神状态。
历史走到今天,回首当年,我们重新发现这种记录的意义。中国社会发展、转型过程中,西方人的影像记录是多元化历史留存的重要一部分,弥补了我们在那个时期限于政治、人文因素缺失掉的一环。
“以被摄者的眼光记录”是戴尔一直坚持的,在戴尔担任摄影的两本书(《Gypsies》和《American Mountain People》)中,他也是基于这种观点工作,这两本书被视为《国家地理》出版物中最优秀的代表性作品。
戴尔在他漫长的摄影生涯中获奖无数,足迹遍布75个国家,在人文、自然、科技等领域都有非凡的杰作,超过2000幅照片在《国家地理》杂志上发表。他的视角和创新两次为他赢得了“年度杂志摄影师”称号;1989年获得美国白宫摄影师称号;富有创新精神的数字影像为他赢得了史密森学会的荣誉;还被《华盛顿邮报》誉为“《国家地理》杂志皇冠上的宝石”。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