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 > 非遗文化 > 正文

企业参加文博会岂能应付了事

彭昊洋

文化企业参加文博会的目的究竟是什么?笔者在参加过国内多地主办的地方级甚至国家级的文化产业博览会后,回想多数参展文化企业的展示形式、展示内容等细节,并对比相似类型的科技类展会,对于这一问题的困惑变得越发强烈。

文博会,顾名思义,正如一些文博会所宣示的,要成为文化企业“博览的舞台,交易的纽带”。愿景很美好,然而现实却很惨淡。虽然从国家级到地方主办的文博会都在事后的新闻报道中宣称参展企业达到多少家,或企业签约额又创新高,但是光鲜亮丽的数字背后,又有多少水分,多少言过其实呢?

对于那些相对专业的参观者,往往都是乘兴而来,力求通过专业的视角来透视参展文化企业所展示出的企业核心竞争力或行业发展趋势,然而,遗憾的是这些诉求并未从企业的展台和展示内容中获得。在笔者看来,即使是那些所谓的龙头企业,在参展主观性上,“应付”的成分也往往更多一些——在和不少企业的现场工作人员交流中,他们都曾提及自己来参展的原因,往往都是当地主管部门要求他们前来。甚至还有企业对于参展的目的并不明确,以至于一些企业派出的工作人员多是行政人员,往往承担的只是发发材料和小礼品的工作,服务于来来往往收集这些东西的大爷大妈们,而当真正有专业观众问起展板中某个细节,得到的却是一问三不知的回应。

此前,关于如何提升文博会的价值,不少人针对文博会上业余观众过多,提出了诸如提高参展门槛吸引商业观众,为参展商提供更多表演舞台、融资平台此类的建议。也有人批评作为主办方的政府部门对政绩的需求大过对实效的追求,以至于一些文博会最后办成了形象工程。当然,这些都是实实在在存在的理由,但却不能成为他们应付的借口。

笔者曾抱着取经的目的参观一些文博会,毕竟文博会冠之以文化之名,如果在这里都看不到创意,那其他类型的展会除了专业也就只剩下枯燥了吧。然而暂且不谈专业,令笔者多次败兴而归的是,仅从展示形式以及展区设计上来看,看不出这些参展文化企业有多少诚意。即使是在几大国家级展会中,参观者们稍加留意也能发现,不少企业的展区从外表上来看也没有多少差别,更谈不上有什么创意设计,以至于我们不得不怀疑他们采用的是不是同一家设计公司的创意。

文博会上参展的文化企业以国有文化企业,或者有政府背景的企业居多,因此,关于这些企业的参展原因,都或多或少有政府命令的因素在内,而关于这些企业参展的目的也不难理解,他们希望借参展吸引相关主管部门的关注。毕竟,就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来看,政府扶持或主管部门的政策导向,依然对于产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在考虑参观的主体时,企业往往都会把政府领导或者相关主管部门放在首位,而忽视了其他参观者的需求;在设计展区的整体形象和确定展示的内容及形式时,一切从方便领导、吸引领导的角度出发,抛弃了对创意的追求,去除了对未来的设想。这种保守的展示形式虽然不会犯错,但在中国文化产业已进入新一个十年的背景下,似乎要弄巧成拙了。领导们看得索然无味——年年数据有新高,但似乎年年看到的内容都一样;专业观众们渐行渐远,淹没在收集材料和小礼品的老年人群体中。

中国文化产业在向前发展,文博会也要向前进,我们在期待主办方提升办展水平、转变办展模式、改进办展形式的同时,作为展会主体的文化企业也得转变一下思维了。既然投身于产业,既然称之为企业,那么市场必将是决定企业未来命运的最终判官。与其保守地应付主管部门,还不如开放地直面市场。既然深圳高交会可以走出一个腾讯,文博会也不能只满足于评出一个“中国文化企业××强”,而是也要培养自己的迪士尼、华纳兄弟等。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