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书画 > 书画名家 > 正文

中国当代艺术需要本土企业吗

1993年,上海朵云轩首届书画拍卖会上155件晚清迄近现当代名家书画精品成交额为829.73万港元;而那年,许多当代艺术家还没有卖过作品。若不是当时的海外策展人奥利瓦将中国当代艺术家第一次引进威尼斯双年展,可能今天的当代艺术大腕们还在为下一顿发愁。今天我们看来,这些当代艺术家为改革开放的中国保留了思想证物,可惜当时我们并没有能力发现他们 ,我们对艺术的理解太保守。

 我们不尴尬吗?

中国当代艺术生态,是依靠外国企业、美术馆、基金扶持起来的。正因为如此,他们获得了巨大的利润。当中国的富人们事后抢着去为这些已经价格不菲的艺术品买单时,可曾想过这些艺术家当年就住在郊区的农村,满屋子摆着这些昂贵的绘画?

中国当代艺术与中国民营企业可谓是孪生兄弟,是90年代中国转型期的两个新生事物,他们共同的命运是改变原有的制度——民营企业瞄准了计划经济制度,当代艺术瞄准了保守的主旋律文化。他们都曾有过野蛮生长的经历,都曾有过艰难不被理解、甚至不被允许的时刻。然而,直到今天,我们看到许多民营企业根本不理解当代艺术,反而愿意花钱去为落后的保守的文化体系买单。

美国人抢先建立了现代政治规则,又抢先建立了现代经济规则,最后抢先建立了当代艺术的游戏规则。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纽约取代巴黎成为世界艺术中心的原因之一,是纽约富人对艺术的赞助大大超过巴黎。两位著名的女赞助人为奠定纽约的艺术中心地位,立下了汗马功劳,一位是派吉古根海姆(Peggy Guggenheim 1893 -1979),索罗门”古根海姆艺术博物馆的建立者之一,一位是惠特尼”宛德比尔特(Gertrude Whitney Vanderbilt 1875-1942 ),惠特尼美国艺术博物馆的建立者。反观我们的本土企业,对中国当代艺术的扶持远远不够。为什么我们的新生事物,总要被别人先发现,为什么只有经历出口之后才被国人认可,事后又埋怨别人的游戏规则?

历史还在重演,但已有进步。今天我们许多青年艺术家仍然像当年的方力钧王广义们一样,在通州在六环外为这个时代保留思想的证据。进步的是,我们的本土企业已经做大,有能力来扶持一种转型期中国的思想生态。中国正在经历92年以来最为重要的一次转型,中国当代艺术成为新的思想金矿,可本土企业准备好了像美国那样来扶持自己的当代艺术了吗?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0